八大山人纪念馆

概述

江西南昌,文脉悠长,青云谱区的名字尤为特别。区内三湖三河交错环绕,梅湖中一座小岛上,藏着“青云谱”这个名字的由来,也藏着一座独具特色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八大山人纪念馆,这是众多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座古代画家专题馆。

八大山人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占地约46亩,隶属南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集普及教育,弘扬传统文化、文物收藏、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文化服务于一体。全馆以青云谱古建、真迹馆、艺术研究中心和彭友善美术馆而组成,四面环水,形似“八大”笔下游鱼,与梅湖浑然一体,水陆相生。

八大山人纪念馆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为八大山人作品重要的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机构。 八大山人纪念馆先后荣获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优秀社科普及宣传基地、江西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江西省文明单位、第十一届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先后推出的《回望传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荣获“国家文物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介展览”;《浑无斧凿痕·对话齐白石”——北京画院典藏作品展》荣获“全省博物馆(2020年度)陈列展览精品展”;《彭友善和他的时代——彭友善110周年研究展》荣获“全省(2021-2022年度)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馆藏墨荷图轴、个山小像入选为江西文物瑰宝以及入选为江西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举办“八大山人美育课程”、“八大馆里过佳节”、“小松果志愿服务团”等社会教育品牌活动,荣获第一、二、三批全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称号。

八大山人纪念馆,原青云谱道观(青云圃),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的梅湖景区(青云谱路259号),是一处纪念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八大山人(朱耷)的博物馆。青云谱是一座具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的道院,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八大山人曾隐居于此。195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相传二千五百余年前,周灵王的太子王子晋在此开基炼丹。西汉末年,南昌县尉梅福不满王莽篡权,弃官修道于此而成仙,后人在此建“梅仙祠”以纪念。

东晋年间豫章道士许逊治水至此,始倡道教净明派,并建“太极观”。王羲之任临川典试时,在此临池作书,并洗笔于莲池。南朝诗人谢灵运任临川内史时,在道院内居住,注释《道德经》。

唐大和五年,“太极观”更名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再改为“天宁观”。

明初时,宁王朱权曾在此修道。明末清初,八大山人隐居于此。清顺治十八年改建为“青云圃”。康熙年间,易“圃”为“谱”。此后几经兴废,至1959年成立了国内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2009年至2010年进行改扩建工程,对青云谱古建进行全面维修和陈列更新,并新建八大山人真迹陈列馆。

八大山人(约1626年—约1705年)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详见八大山人介绍)。明亡后出家为僧,后还俗,自筑陋室“寤歌草堂”于南昌城效,孤寂度过晚年。他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建树,其山水和花鸟画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化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三百年来饮誉画坛,清代“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

  • 青云谱道院始建于西汉年间,南昌县尉梅福弃官隐居于此,后建梅仙祠。
  • 晋朝年间,许逊治水也在此开辟道场,始创“净明宗教”,易名为“太极观”,属净明道派。
  • 唐太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逊又易名为太乙观。
  • 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敕赐名为天宁观。
  •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大山人在原有道院基础上进行重建,并改称青云谱。
  • 1959年,青云谱道院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
  • 2009年,南昌市政府将八大山人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归为“三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 2011年1月,八大山人纪念馆真迹陈列馆竣工。
  • 2022年9月,八大山人纪念馆亮相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博览会江西展区。
  • 2022年12月,鄂湘赣三省美术馆馆际联盟成立,八大山人纪念馆成为联盟成员单位。

建筑特色

八大山人纪念馆真迹陈列馆馆外三面环水,形似半岛,结合优美的地理环境并围绕“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整体建筑沿轴线呈对称布局,馆体为二层框架建筑,以现代建筑格调结合经典徽派民居风格,整体以灰白二色为主,表现出道教之“阴阳”,三个方形四坡屋顶与青云谱旧址遥相呼应。馆藏设施均采用历史文物陈列馆建设的最先进技术,空间合理布局,功能性强。

八大山人纪念馆

八大山人纪念馆建筑风格现代抽象含蓄简约,馆内集高科技展示设备与现代化博物馆管理理念于一体,突破原有的老旧式收藏、陈列功能,加入新思维、新理念,开拓宣传、研究、交流、创作等平台。

景点介绍

青云谱古建

青云谱古建筑群是一座依据道家规范建设,具有江西民居特色和明清制式特点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

青云谱古建筑群总体布局采取南北中轴线封闭式、天井院落递进式构成,结合周边环境,形成湖中见园、园中有院,层次分明、别有洞天的建设格局。

青云谱古建基本上是明清制式,结构均为江南民间的穿斗式和抬梁式混合木结构,外墙围砌本地产青砖空斗清水墙,主体建筑包括: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三殿采用四柱八界梁及五柱九界梁建筑形式,三殿前后有天井内庭。

一进天井内有五百年罗汉古松一株,二进天井内,三殿周围有回廊环绕,左右设偏殿厢房,形成前后四合院布局,并有逐殿升高之势。天井有良好的排水、采光功能,门窗饰以雕花格扇;屋面为小青瓦铺设,配以正脊、正吻,悬山做法;吕祖殿东面有黍居小院,曾是八大山人休息之所,西面有鹤巢小院;许祖殿东西两侧分别是:斗姥阁、三官殿、峤圆及附属小院。

整座古建筑群由清水墙与园林隔开,自成一体,只留“众妙之门”及“斗姥阁”大门内外交通。

青云谱古建

真迹陈列馆

真迹陈列馆设有真迹陈列展厅、临时展厅、名家书画陈列室、书画创作室、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室、安防控制中心、贵宾接待室、保安人员办公室等,使用面积达3180平方米。

真迹陈列馆

馆藏文物

- 阅读剩余部分 -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概述

2011年,南昌政府发现墎墩山一带有古墓遭到盗掘,文物部门对墓地及周边区域进行了调查,经过发掘与研究,确认墓主人身份为汉废帝刘贺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由海昏侯国国都紫金城城址、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园、紫金城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及墓葬群等组成。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范围约12.03平方公里,遗址区域总体规划范围约107.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遗址博物馆、展示(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海昏大道、刘贺墓园保护展示等工程。

俯瞰遗址博物馆区

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海昏侯国遗址年代至少为公元前 63 年至东汉末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为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

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园自 2011 年考古发掘以来,共出土金器、青铜器、简牍等各类珍贵文物一万余件(套),为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内涵最丰富的西汉列侯墓园遗址,具有重要考古学术价值。

海昏侯刘贺墓园出土的青铜当卢
海昏侯刘贺墓园出土的金器
「海昏侯夫人」简牍

2013年海昏侯墓作为「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的一部分,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中国考古四大奖项;

2019年被授予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奖·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

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2022年12月获国家文物局正式评定为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海昏侯刘贺墓园出土的玉器《夔龙纹玉环》

自然环境

遗址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岗地、林地、河湖水系等构成的山水空间格局。

周边地貌: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处于新建区东北部,是鄱阳湖水系各支流所围合的平原中一块独立的岗地单元,属滨湖堆积平原地带的丘陵岗地。东侧及南侧为平坦的农耕地,北侧及西侧为丘陵岗地。

水文特征:区内河流以赣江、潦河、修水支流蚂蚁河为主体。遗址东侧为赣江向西分出的支流铁河;西侧与北侧的蚂蚁河为潦河向东分出的支流。遗址的另一自然环境特点是水系纵横交错,境内有众多水塘及水田。古遗址西、北、东三面由蚂蚁河、鄱阳湖、铁河环绕。

海昏侯刘贺墓园出土的玉器《舞人玉佩》

主要景点

紫金城城址

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东北部,鄱阳湖西岸,东临赣江,地处大塘坪、铁河两乡境内。南距南昌市城区45公里,向北与永修县古吴城镇相距约20公里,北距九江市70公里。紫金城遗址位于新建区铁河乡陶家村西,城址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5′15″、北纬28°51′28″,海拔高程22~45米。铁河古墓群位于紫金城城址东南侧,墎墩墓园及西部墓群位于大塘坪乡,紧邻紫金城西垣。

紫金城城址为汉代侯国古城遗址,据当地墓碑记载,该城址称为“紫金城”。其大部分处于铁河乡境内,只有部分南部城墙位于大塘坪乡境内。东部、北部滨临鄱阳湖。城址的城墙遗存大部地面可见,仅东南部城址被铁河乡镇区的住宅区占压、破坏。紫金城城址的总面积约 3.6 平方公里。分内城,又称小城;外城,又称大城,以下简称内(小)城、外(大)城。外(大)城整体略呈方形(东南部内凹)。城墙总长约 7516 米,为双重墙体。内(小)城位于外(大)城东城墙内侧,平面呈近长方形。东西最长约 403 米,南北最宽约 345 米,面积约 139761 平方米。

西部墓群

西部墓群位于紫金城城址西侧,分布在面积约 3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目前已发现的 20 个墓葬区中,墎墩墓、花骨墩、祠堂岗为三代海昏侯的墓葬区。其外围的邹家墎、双墎岬、北娘山、龙坑、狗卵地、台盘子、先发山、轿子山、戴家山、杨家山、夹山谷、五房山、岭上等为贵族墓地。其中墎墩墓经考古发掘,发现由墓园园墙围合,内有主墓、陪葬坑、寝殿等墓园建筑组成。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完整的西汉列侯墓葬,考古发掘研究证明,墓园中的一号墓是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

南部墓群

南部墓群位于紫金城城址东南部,其中苏家山墓园为后代海昏侯的墓园,万家山、竹子山为贵族墓地。另有大鼓山、柯家山、帅家岗、罗城山、郭家山等墓地。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

建筑形制提取了刘贺墓出土的文物中多次出现的龙形图案,寓意虬龙蛰伏在阡陌山野,建筑面积为39296平方米。我们给它的定位是文化展示、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遗址博物馆有出土文物的展览、展示,也有如4D影院、VR体验等项目。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建筑是龙形图案

- 阅读剩余部分 -

概述

铁柱万寿宫,又名妙济万寿宫,地处江西省南昌市城市核心中山路商圈。北临中山路,南接船山路,东至翠花街,毗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连通南昌地铁1号线万寿宫站和南昌地铁3号线八一馆站,由历史民居、商业街区、万寿宫宗教文化区三个部分组成(另见西山万寿宫)。

地处江西省南昌市城市核心中山路商圈的铁柱万寿宫

万寿宫街区占地面积约80亩,总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场两层,车辆出入口一进两出,配套约1000个智能化停车位。街区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集中展现江右民系的建筑风貌和传统文化。街区总建筑群共123栋,其中,晚清赣派民居风格建筑118栋,包含南昌总商会、持志堂、玉泰盐庄、罗英故居旧址等45栋历史风貌建筑。

铁柱万寿宫

更名

  • 西晋永嘉六年(312年),为纪念许真君,南昌民众始建铁柱万寿宫,初名旌阳祠。
  • 唐咸通年(860-874年),名铁柱观(铁柱宫)。
  •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名景德观。
  • 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改名延真观。
  •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改名铁柱延真宫,当朝御书“铁柱延真之宫”的匾额置于宫上。
  • 明正统元年(1436年),又复名铁柱宫。
  •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赐名妙济万寿宫。
  •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改名万寿宫。

修缮

  • 景定元年 (1260),毁于兵火,元大德七年(1303),再遭火灾。后重修,经四年,于大德十一 年(1307)建成。
  • 元泰定三年(1326)又火,后再以次重建。
  • 明正德(1506~1521) 间,赐金修葺。
  • 嘉靖(1522~1566)中,再遭火焚,两赐帑金助修。
  • 万历二十八年(1600),再遭火焚,当即重修。
  • 清康熙十四年(1675),雍正二年(1724),乾隆四十六年(1781),道光二十三年(1843),同治九年(1870),光绪二年(1876),皆曾重加修葺。
  • 民国四年(1915年),宫旁商店失火,延烧宫内,被焚大殿二座,重建万寿宫。
  • 1970年“文革”期间,该宫被拆除,旧址为第二十一中学。
  • 2013年,南昌市围绕“民俗、民间、民族”的规划主线,在铁柱万寿宫原址一带打造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

发展历史

  • 明代中期,南昌万寿宫地区就有“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踏,冬无寒土”之说。
  •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万寿宫街区内街巷已经形成。
  • 2011年,南昌市城乡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南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2013年,万寿宫祥丰钱庄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156处优秀近现代建筑之一。
  • 2021年2月6日,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对外开街运营。
  • 2022年6月17日,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年8月,南昌市万寿宫文化街区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 2023年12月,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十一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 2023年3月1日,万寿宫旅游休闲街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南昌市万寿宫文化街区

主要景点

宝庆银楼
宝庆银楼,位于中山路与翠花街交叉口,建于民国初年,是纯粹的西洋风格建筑,曾经与江西大旅社同为南昌地标。宝庆银楼曾经作为旧城区商业经营重要场所。

持志堂
持志堂,位于广润门街道合同巷28号。持志堂始建于清朝,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吊顶有雕花,面积为600多平方米。

祥丰钱庄
祥丰钱庄,位于广润门街道合同巷37号。祥丰钱庄始建于民国初期,东西朝向,占地400平方米,外墙是中西合璧样式,正门上方饰一混凝土现浇拱形檐棚。内部总体为穿斗木架构,用料考究气派。进门内部一进为封闭式两层木结构,二进天井东侧为正堂,两侧为厢房,另有楼梯可达二层。

万寿宫晚会

赣文化印记

江西地方文化的代表——万寿宫,有着1700余年的历史,其中被誉为天下万寿宫之祖庭的便是位于南昌老城核心区的铁柱万寿宫。与其一街之隔的广润门码头,位于抚河古道上,这里曾码头林立,货物川流不息,来往过客都会在此停留,在明清时期就是江南三大商贸中心之一。“万寿宫”也由此发展成遍布世界各地的“江西会馆”,成为凝聚江西移民和江右商帮的精神纽带。

万寿宫是江西地方文化的代表符号。它因祭祀而起,因江西移民的迁徙而盛,又随“江右商帮”的崛起而遍布五湖四海。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万寿宫1400多座,其中近千座位于江西以外的地区,甚至漂洋过海“落户”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上千座万寿宫中,位于南昌市西湖区的铁柱万寿宫最为特殊,曾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

为了复活这一重要人文地标,南昌花了近十年时间,对其及周边老街进行复原重建,通过引进老字号、非遗、创意产业等优质文化业态,植入现代文旅思路,赋予其新的生命。如今,在铁柱万寿宫附近,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有街巷里的烟火人间,有历史深处吹来的国潮风,千年传奇正在续写新的故事。

万寿宫游客

万寿宫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当地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江西历史上水患频发,民众多受其害。西晋时期,道教净明派祖师许逊真君带领弟子治平水患,为此,江西人世代奉其为“福主”。西晋永嘉年间,为纪念许真君,南昌民众始建铁柱万寿宫,初名旌阳祠。

这里自此成为海内外万寿宫的祖庭。

遍布各地的万寿宫还是近代许多历史瞬间的见证者,让人得以触摸更为真实的中国。1912年10月,孙中山受时任江西都督李烈钧之邀,来到南昌,并在铁柱万寿宫发表了精彩演讲;1927年9月9日,由卢德铭担任总指挥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九江修水渣津,其总指挥部便设于此地的万寿宫。

时光更迭,历史的洪流在沧桑中曲折延续。对今天的许多江西人而言,万寿宫三个字是一种情结,牵系着当年号称“无赣不成商”的辉煌篇章,饱含着对江西美好未来的殷殷期盼。

旅游信息

门票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是开放型的街区,进入街区不需要门票。

交通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连通南昌地铁1号线万寿宫站和南昌地铁3号线八一馆站。

概述

在江西南昌新建区,坐落着一座著名道教庙宇——西山万寿宫(另见铁柱万寿宫),每年农历七月二十至九月初一,这里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前来进香的民众不仅有本土十里八乡、方圆几十里上百里的,也有从福建、广东、湖南等外省远道而来的。每当此时,人们敲锣打鼓、燃香起舞、祈祷敬拜,以纪念“普天福主”许真君

庙会

西山万寿宫是净明忠孝道的祖庭,又名玉隆万寿宫,江南著名的千年古观,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二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八福地,为纪念东晋名道许逊而建,迄今己有1600余年历史。今日西山万寿宫古柏参天,丹井丹炉,香烟缭绕,仙道遗风,已成为钟响磬鸣,香客云集,远近闻名的道教旅游胜地,道家养生福地。

西山万寿宫

2004年,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兼任西山万寿宫住持后,增添了万寿宫在海内外的影响。2005年11月,西山万寿宫联合南昌万寿宫和台湾净明忠孝道教协会,举行了隆重的“海峡两岸净明道归宗传度祈福大法会”,更是揭开了净明宗在新时期道教史上新的篇章。

香火不断的西山万寿宫

更名历史

  • 西山万寿宫初名许仙祠
  • 南北朝时 “许仙祠”迭名为“游仙观”
  • 宋太宗、真宗、仁宗等先后赐书“游帷观”为“玉隆宫”
  • 宋徽宗手书“玉隆万寿宫”匾额
  • 元代,玉隆万寿宫为江南正一符篆道派四大宗坛之“净明宗坛”
  • 明洪武皇帝赐“妙济万寿宫”新额一方

修建历史

  • 晋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八月初一,净明道祖许逊功行圆满,得道成仙,携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族民乡绅立许仙祠祀之
  • 宋徽宗称年间进行扩建,兴建了正殿、三清殿、老祖殿、谌母殿、蓝公殿、玄宗殿和玉皇、紫微、三官、敕书、玉册五阁,以及12小殿、7楼、3廊、7门、36堂
  • 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重加修葺
  • 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重修大殿。泰定二年(1325年),改建十一大曜殿 、十二真君殿及祖师祠堂
  • 明万历十年(1582年),在司空吴桂芳、司冠李迁、司马万恭的倡议下重修玉隆万寿宫部分殿堂
  • 清康熙二年(1663年),复大规模重修,又增建了关帝阁、宫门
  • 清乾隆二年,江西巡抚岳浚瞀会所属府县捐款修建万寿宫
  • 1983年,南昌新建县人民政府筹款重修万寿宫

建筑特色

西山万寿宫宫门之内,正殿琉璃为瓦,重檐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绣金帷里,许真君塑像端坐中央,坐像头部为黄铜铸成,重500斤。12真人分列两旁,吴猛、郭璞站立坛前。

许真君塑像

高明殿等三殿之前,6株参天古柏苍老遒劲,四季常青,相传最大一株为许真君亲手所植。

高明殿

宫门左侧的八角井,相传当年许真君铸铁为柱,链钩地脉,以绝水患。

宫门左侧的八角井

宫外还有大量的辅助建筑,如接仙台、云会常、冲升阁等形成一个以万寿宫为中心的古建筑群。远眺西山万寿宫,万顷绿海中,琉璃瓦黄绿相间,绚丽多彩,飞檐串串铜铃,金光闪烁,层层斑斓的宫顶,突兀鹤立,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疑是天上宫阙。

远眺西山万寿宫

主殿以外,供奉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三清殿,供奉玉皇大帝的玉皇殿,供奉三官“尧、舜、禹”的三宫殿,以及供奉关公的关公殿等。

三清殿
玉皇殿

文物保护

1957年7月,西山万寿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新建区人民政府特组织专门机构,设置专人,募款重修。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恢复八座巍峨大殿和一些附属建筑,并广植花木,使玉隆万寿宫成为宗教旅游胜地。

万寿宫全景图

相关人物

- 阅读剩余部分 -

概述

绳金塔,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东侧,原南昌城进贤门外,始建于唐天祐年间(904—907年),现存塔体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建。相传建塔前异僧惟一掘地得铁函一只,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分别刻有“驱风”、“镇火”、“降蛟”字样),还有金瓶一个,盛有舍利子三百粒,绳金塔因此而得名。

绳金塔为江南典型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高50.86米,塔身为七层八面内正外八形,其朱栏青瓦,墨角净墙及鉴金葫芦型顶,有浓重的宗教色彩,飘逸的飞檐,并悬挂铜铃。景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已建成千佛寺、孔子纪念堂(文庙)、隆兴戏台、剑池、钟楼、绳金塔石牌楼、绳金塔地宫出土文物陈列室、鸣江园、民俗村、七门风俗图长廊等建筑。绳金塔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绳金塔古朴秀丽,具有中国江南建筑的典型艺术风格,自唐代始建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绳金塔素有“水火既济,坐镇江城”之说,是南昌人的镇城之宝。

绳金塔

1987年12月28日,绳金塔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塔传说

每一个历史建筑都有其由来,绳金塔的建塔传说又是怎样的呢?

夜幕中的绳金塔

古时候的南昌是个水乡泽园。素有“木排之地”之说。常有蛟龙精作怪,闹风、水、火三灾,称为“三害”。被三害夺去生命的人不计其数。当时豫章郡牧刘太守,为了安抚百姓,开仓赈灾。贴榜招贤治理三害。

却说进贤门外一老人,姓金名牛根,生性聪明,略通文墨,还懂得一些风水。以搓牛绳为生,独生儿子丧生于四十年前的火灾之中。

金老头立志誓除三害,造福子孙。便一边搓牛绳,一边研究天文地理知识。三年的时间跑遍七门九州十八坡,走遍了三街六市和所有的里巷,考察了三湖九津的地形地势。绘制了豫章地理图和治水图,但仍然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的除害方法。

一天,金牛根梦一高僧,用禅杖在他家菜地重敲三下,说:“进贤门外,吾佛重地,水火既济,坐镇江城,在此建一塔,便永保平安。”老人立即挖地三尺得铁函一只,函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每一剑柄上镂刻着两个字:“驱风”,“镇火”,“降蛟”;金瓶舍利三百个;竹简一块,上面刻着二十个字的偈语:“一塔镇洪州,千年不漂流。金绳勾地脉,万载永无忧。”

次日,金老头便揭榜献策,太守便命人破土动工造塔。经过三年的时间,一座十七丈高,方圆十丈另八尺的七层宝塔和塔下寺终于建成。

那四根金绳在塔基底下伸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勾锁地脉;那三把宝剑高悬在法华殿上;那净重六十两的金瓶和金老头捐的四两黄金一起溶镀在塔顶上;那三百粒珍珠镶嵌在佛台上。

因金老头搓绳献金,挖地又挖到金瓶、金绳,所以就命名为“绳金塔”。

正门牌楼上高悬“永镇江城”烫金牌匾,往里看,很通透,一眼能见金塔首层大书一副对联:“深夜珠光浮舍利,半空金色见如来”寓意此塔黄金浇顶,内藏三百粒佛陀舍利。

宝鼎传说

绳金塔巍然耸立在进贤门外已经1100多年了,然而那葫芦形的塔顶却终年熠熠生辉,金黄金黄的光泽永远也不会褪去,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说这是一个“宝鼎”,传说在建塔的时候,地仙郭璞用风火宝铜在炼丹炉里锤炼了九九八十一天。安装的时候,禅月大师设坛祭天,花了九九八十一天才装上去的。

此鼎高约二尺八寸,周长一丈一尺八寸,里层是九九八百一十斤风火铜,外层是八八六十四两黄金。鼎内装有八卦,鼎壁画有水族水兽,鼎底刻有“驱风镇火,降妖伏魔”八个大字。因为有了这个宝鼎,南昌才避免了风、火、水三灾。

绳金塔宝鼎

历史沿革

每一处古老建筑都是多灾多难的,绳金塔也不例外,它见证了南昌千年的兴衰,豫章人民在它的见证下顽强,努力,而繁荣。绳金塔历经沧桑,屡兴屡毁。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绳金塔经历多次重建。

  • 唐天佑年间(904—907年),绳金塔始建。
  • 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南昌,绳金塔毁于兵火之中。
  • 明洪武元年(1368年),绳金塔重建。
  •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因塔体长期失修而“全仆于地,无一瓦一椽存矣”,在巡抚佟国勷的主持下重建。
  • 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道光二年(1822年)、同治七年(1868年)多次重修。
  • 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塔遭雷击起火,部分本质结构被焚。嗣后又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劫难,整座塔仅存砖砌塔体及葫芦形塔刹。

1985年,国家文物局、省、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绳金塔。自1989年维修后,历经十余年,自然损坏较为严重,由于当时木材未经防腐处理,木构件被雨水、潮湿等侵蚀而糟烂,有的被虫蛀、蚁啮而空朽,镏金铜皮(塔刹)锈损,油漆斑驳、脱落,砖石风化。

2000年6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绳金塔重焕勃勃生机。

2014年改造后的绳金塔,复古金塔西街焕醒老南昌记忆,金塔美食街在保留6幢住宅建筑的同时,建筑风格上一、二层原商业店铺采用一层内退,二层外扩的改造方式,下面两层通过返租形式规范业态。

在引进全国各地小吃的同时,又以南昌特色小吃为主。在业态布局上,已成功筛选入驻商户31家。整个街区分为A、B、C、D、E五部分。其中B区为中华老字号区,以本土老字号企业为主,兼顾全国知名老字号。

建筑特点

绳金塔为中国江南典型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高50.86米,塔身为七层八面(明七暗八层)内正外八形,其朱栏青瓦、墨角净墙及鉴金葫芦型顶特色鲜明。塔身每层均设有四面真门洞、四面假门洞,各层真假门洞上下相互错开,门洞的形式各层也不尽相同。

第一层为月亮门;第二、三层为如意门;第四至七层为火焰门,三种拱门形式集于一塔全国少见。塔刹高3米,最大直径1.75米,内以樟木构架为胎,外钉2—3毫米厚镏金铜皮。

1988年维修拆卸塔刹时发现,该塔刹为同治六年制造,而重修该塔是同治七年七月始至同治八年冬完成(见刘坤——《重修绳金塔记》)。由此可见,在施工之前就对塔刹有周密的考虑和设计,塔刹各部位尺寸比例匀称,线条柔和流畅。

绳金塔内旋步梯直通其顶层,直视湖山千里道,下窥城郭万人家(明、王直诗),是我市仅存的高层古建筑,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绳金塔层层“飞檐翘角,铜铃高挂”,“双树影回平野暮,百铃声彻大江寒”(明、吴国伦吟绳金塔诗)。绳金塔风铃每层一个音阶,七层七音,微风吹过,悦耳动听。

绳金塔风铃

地宫为塔基下的一种建筑设施,1988年在维修绳金塔的过程中,在其他宫和塔刹内发现一批珍贵文物(现陈于绳金塔千佛寺内)。有古谣云:“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藤”谐“滕”音,指滕王阁;“葫芦”,乃藏宝之物;“塔”,指绳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这首古谣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复繁荣昌盛。

- 阅读剩余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