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陈执中 下的文章

陈执中

概述

陈执中(990年9月29日—1059年6月2日),字昭誉,北宋时期大臣,北宋宰相陈恕之子。

陈执中年少以父荫而得官职,被选为秘书正字,累迁卫尉寺丞,出知梧州。宝元元年(1038年),担任同知枢密院事。庆历元年(1041年),出知青州,改永兴军。庆历四年(1044年),召拜参知政事。庆历五年(1045年),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皇祐元年(1049年),出知陈州。皇祐五年(1053年),入朝为相。至和二年(1055年),充镇海军节度使、判亳州事。不久退休,以岐国公、司徒致仕。嘉祐四年四月十九日(1059年6月2日),陈执中去世,时年七十,追谥“恭”。

陈执中历仕真宗、仁宗二朝,为官长达五十余载,期间精于吏治且为政清谨。陈执中生活于北宋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激烈碰撞之际,西夏战争、庆历新政亦均置身其中,于西夏战争时任同知枢密院事参与制定军事策略,其仕宦生涯均保持积极活跃态度。

人际关系

曾祖: 陈嵩
祖父: 陈光嗣
父亲: 陈恕
伴侣: 李氏
儿子: 陈世懦、 陈世儒
孙子: 陈宴
曾孙: 陈思恭

主要作品

陈执中擅长并侧重于吏治,疏于文采,因此被士人讥讽为“不学无术”。今仅存诗三首,分别为《赋御沟柳》《题苍梧部》《惠安县斋咏梅》,这三首诗文笔极差,故其文笔可见一斑。

籍贯争议

关于陈执中的籍贯何地,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人,二是虔州石城(今江西石城)人,三是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人。

南昌说
主张陈执中是洪州南昌人的以《宋史》中关于其父陈恕的记载影响最大。《宋史·陈恕传》载:“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其次,《钦定续通志》中《陈恕传》记载,咸平五年(1002年)的科举考试曾经发生南北争议事件,作为当年的知贡举陈恕曾经这么说:“恕自以洪州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再次,《王文公集》中也有类似记载:“陈氏,汉太丘长讳寔之后,故其望在颖川,而世居洪州南昌县,当唐末五代之乱无仕者”。而近代研究陈恕的人并不很多,但在谈及陈恕时,均以《宋史》为纲,认为他是洪州南昌人。其中以陕西师范大学张小平硕士学位论文《陈恕年谱》为代表。他在《陈恕年谱·家世》写道:“陈恕是否源出陈寔,因无更多资料,加之年代久远,实不可考,今不取,而为“南昌人”当无疑义。”陈执中为陈恕之子,所以当为洪州南昌人。

石城说
主张陈执中是虔州石城人的以《嘉靖赣州府志》为代表。在石城县志中记载陈执中为石城县人。石城历代所修县志及宁都直隶州志并其它有关资料,陈执中与其父陈恕,其兄弟陈执古、陈执方、陈执礼均载为石城人。历代地方志均载有陈恕即其子的详细传文,并曾考定,陈执中高曾祖父起即居石城,到陈执中已五代。陈执中高祖父葬于石城迎恩石下。石城乡贤祠从宋至清时五百多年一直祀陈恕、陈敏、温革、温勋四大乡贤。又据《夷坚志》载,石城永福寺对面有陈执中祖墓。后世造鱼鳞造时,该处田亩称为“相公田”。

开封说
主张陈执中是东京开封人的以河北大学孙洪微硕士学位论文《陈执中研究》为代表。其理由为,陈执中出生于开封府,所以为东京开封人。

后世纪念

据《雍正江西通志》记载,岐国公陈执中墓在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宋仁宗赐葬,张方平撰神道碑。

历史评价

刘娥:此固名父之子,为国敢言,可用也。

张安道:纳忠先帝,有德朕躬。

曹利用:执中资浅,宜试治民。

吴处厚《青箱杂记》:仁宗朝,谏官累言执中不学无术,非宰相器。

孙甫:参知政事陈执中不学亡术,不可用。

杨南仲:不溺时俗,不讳用事之臣,专为国家虑时事,陈宗庙大计以取上知。

梅尧臣:公在中书日,朝廷百事崇。王官多不喜,天子以为忠。富贵人间少,恩荣殁后隆。若非笳鼓咽,寂寞奈秋风。

范镇:①执中为相,不病而家居。陛下欲弭灾变,宜速退执中,以快中外之望。②义当论执,而因循苟简,曾不建言。

欧阳修
①杜门却扫,善避权势以远嫌;处事执心,不为毁誉而更变。
②执中不知廉耻,复出视事,此不足论。
③陈执中质性刚直,姿识明敏,出于名臣之家,早有时材之用。自更中外之任,实勤夙夜之劳,出抚师徒,宣威沙漠之外,人参机要,竭忠帷幄之间。
④执中为相,使天下水旱流亡,公私困竭,而又不学无识,憎爱挟情。
⑤臣伏见宰臣陈执中,自执政以来,不叶人望,累有过恶,招致人言。

张方平《乐全集》
①非其好也,学问通大义,不为章句。
②事上待下,直诚无饰,不违道以干誉,不矫情以图全。
③执中器资毅重,有大臣风节。

赵祯
①非为是,但执中不欺朕耳。
②朕闻至治之世,元、凯共朝,不为朋党,君明臣哲,垂荣无极,何其德之盛也。
③但难得如此老子不谩我尔。
④一言为万世之福,直道贯三代之行。
⑤不昧我者,惟陈执中耳。

赵抃
①执中家不克正,而又伤害无辜。
②身为大臣,既破朝廷之礼,而私门之内,信纵嬖人杀虐无罪,陈乞置狱,复自废之,情涉诬罔;托疾归第,不赴大宴,不赴圣节上寿,一旦昂然复入中书,殊无廉耻,不恤人言;
身为大臣,而又坏朝廷之法。
③陈执中狠愎昏暗,诋诬欺罔,破坏礼法,侮弄朝廷。
④不堪相任。
⑤至如执中不学亡术,措置颠倒,引用邪佞,招延卜祝,私仇嫌隙,排斥良善,此等事则天下之所共闻,陛下之所洞晓,臣固不敢一一条奏。

蔡襄《乞罢陈执中参政》
①明降宣命,令边臣入界打虏,致得元昊来攻延州,覆军杀将。为国大耻,皆执中之过也。
②陈执中刚愎不学,若任以政,天下不幸。

吕溱:宰相陈执中外虽强项,内实奸邪,朝廷故事多不谙练,除改官序,常至差错。

韩维
①执中以公卿子,遭世承平,因缘一言,遂至贵显。
②执中出入将相,以一品就第,宠禄光大矣;得位行政,贤士大夫无述焉,不勤成名矣。
③执中位为上相,不能总率髃司,考正仪典,以承答天问。

张师正《括异志》:公由是益自负,既而两正台府,竟践此位。虽以司徒致政,然在仕之时,官为端揆。

苏轼《苏轼文集》
①陈执中俗吏耳,持至公犹能取信主上。
②执中虽俗吏,亦可贤也。

魏泰《东轩笔录》:性严重,语言简直,与人少周旋,接宾客,以至亲戚骨肉,未尝从容谈笑。

江少虞《倦游录》:陈恭公以待制知扬,性严重,少游宴。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①每裁处大事,多出独见,同列无敢抗者。②喜进无学匪人,不协众望。

王明清《挥尘录》:执中不学亡术。

朱熹《朱熹文集》:陈执中俗吏,然执法,仁庙谓惟此人不瞒人。

脱脱、阿鲁图等《宋史》:执中在中书八年,人莫敢干以私,四方问遗不及门。

刘汝松、贾应春等《嘉靖汉阳府志》:陈执中知汉阳军,持心公正,人莫敢干以私。

刘兆佑《万历重修泉州府志》:公正清谨,门无私谒。

余文龙、谢诏等《天启赣州府志》:石城有陈晋公恕、陈岐公执中,皆表表有名,公卿大夫也。

全祖望《鲒埼亭文集》:乃若陈、贾二相,非能推贤下士者也。

冯尔康《去古人的庭院散步》:王举正、陈执中办事不循私情,被他们拒绝的佞人反而抓住他们不能理家的缺点大做文章,终使他们降职,遂了小人报复的心愿,这是极不公平的事情。

作品

惠安县斋咏梅

陈执中〔宋代〕

去年边上见梅花,醉眼淹留未到家。

今日岭南攀折得,忽惊身又在天涯。

御沟柳

陈执中〔宋代〕

一度春来一度新,翠光长得照龙津。

君王自爱天然态,恨杀昭阳学舞人。

题苍梧部

陈执中〔宋代〕

莫讶南方景物疏,为君聊且话苍梧。

地倾二面城池壮,江迸三流气色麄。

山畜火光因政出,石藏牛影为仙呼。

官厅传自唐丞相,民颂思從汉大夫。

龙母庙堂神鬼集,鳄鱼池近介鳞趋。

朝台望断归岐路,冰井频窥爽发肤。

脍美不堪全用鲤,果珍何忍命为奴。

云归上国名终远,郡带口藩势未孤。

铜鼓声浮翻霹雳,桄榔林静露真珠。

溪平花槛饶桃李,疆压莺歌尽鹧鸪。

三足吉祥文上载,独峰为盛事元无。

封疆自觉随时广,饮食從分过岭殊。

行伍戢威遵下武,儿童知学乐從儒。

风轻别墅来渔唱,人到间坊恋酒垆。

服尚鲜华几两蜀,市相交易类全吴。

营希贤帅偏栽柳,扇慕良规各製蒲。

春耸门阑多列戟,雪從弦管舞双奴。

祇因谈笑凭风俗,僭用诗谣和夸襦。

万里无媒休促蹙,数年從宦弄斯须。

却忧别后牵吟想,欲写幽期入画图。

神话传说

观画不悟 宋朝宰相错失道缘

宋朝真宗、仁宗二朝,宰相陈执中为官清廉,敢于直言进谏。宋真宗久病不愈,且年事已高,但迟迟未能立储。朝臣多是缄默不言,不敢冒然进言,劝天子早立东宫。陈执中进献了三篇《演要》上表直谏,劝真宗册立皇储。

第二天,真宗皇帝先向辅臣出示了其它奏疏,众臣都称赞:“真好。”这时,真宗指着袖中的奏章,说:“这里还有一道更好的。”取出来给辅臣看。因此事,真宗召陈执中到便殿,君臣对谈了良久。宋真宗褒奖他直言规谏,擢其为右正言(官职,隶属于中书省)。一个月后,宋真宗就册立了太子,即日后的宋仁宗。

到了仁宗主政后,陈执中于庆历五年(1045年)入相,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有一天他的女婿前来求职,希望岳父能给自己安排一个好差事。陈执中对女婿说:“官职是国家的,可不是我们卧室中的箱柜里装的东西,女婿怎会得到呢?”

当时朝中谏官多次上言,说陈执中不学无术,不是当宰相的料。但是宋仁宗很器重他。后来,有谏官当着天子的面,公开质询:“陛下之所以重用执中,而不想让他人取代他,是不是因为他曾经在先朝,曾经上疏乞求立陛下为太子的缘故?何况先帝只有二个皇子,而周王已经薨逝,除了陛下还能立谁?执中又有什么功劳?”

宋仁宗说:“并不是因为此,而是执中为人,从不欺瞒朕。”宋仁宗认为陈执中为官清廉,不徇私情,不会为了一己之利,做出欺骗天子的事。因而重用他。

陈执中在京城修建了一座宅院,有一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开怀宴饮。不一会儿,来了一位衣着褴褛的道士。陈宰相问他:“你有什么技能?”道士回答说:“我有一部仙乐。想演奏给大家听,为宴席助兴。”说着,就从腰间抽出一轴画,悬挂在厅堂的柱子上。

画上画了十二名仙女,每人各自拿着一把乐器。道士呼唤她们从画上下来。众仙子飘然而至,井然有序地来到堂上。有两名仙子拿着幢旛,在前面引导。其余的仙女开始奏乐。因她们都是天女,每一位都是花容月貌,体态轻盈。头戴“七宝冠”,穿着仙家的“六铢衣”。金珂玉佩,举止从容庄严。而且她们的鼻子上,各有一粒黄玉,犹如黍米般大小。她们演奏的乐曲,清灵悦耳,遍彻云霄。曲调非凡,不同于人间。

演奏结束后,陈执中询问:“她们是何方女子?”道士告诉他说:“她们是六甲六丁[注]玉女。当人学道有成后,那些主宰身体三魂七魄、五脏六腑的诸神,就会化为她们。你是否愿意学道?”

陈执中以为道士施展幻术,来迷惑他,心里非常不高兴。道士一看宰相的表情,继而对诸天女说:“你们可以离开了。”遂即,她们都回到了画里。

道士取下画轴,卷起来,就吞下了。他索要纸笔,写下一首诗文,曰:
“曾经天上三千劫。又在人间五百年。腰下剑锋横紫电。炉中丹焰起苍烟。
才骑白鹿过沧海。复跨青牛入洞天。小技等闲聊戏尔。无人知我是真仙。”

末尾题名“谷客”二字。写罢即离去。刚走出大门,身影就消失了。

陈执中读罢道人的诗文,他想了想,豁然对众人说道:“谷客,就是吕洞宾啊。”原来,洞谷、宾客各是一组词。

吕洞宾以“谷客”二字,隐喻了自己的道名。陈执中恍然醒悟,原来真人临凡,然而自己有眼无珠,不识真仙。为此他悔恨不已。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陈恕

概述

陈恕(约945年—1004年),字仲言,南昌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北宋官员。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进士,授澧州通判。入京为工部郎中、知大名府。淳化五年(994年)任盐铁使。为官清廉、公正,处事严明,在整顿赋税方面颇有作为,深得太宗赏识,曾赐字“真盐铁陈恕”,故后世对陈恕有“盐铁判官”一称。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改任户部侍郎。至道四年(998年),为转运使。咸平三年(1003年)六月,推荐寇准为三司使,病重时要求“丧事从简,子孙不准恃恩骄纵”。卒赠吏部尚书。《宋史》评价颇高:“取士得王曾,举代得寇准,可谓知人之明,且他善理财,精吏治,亦颂他能吏之首”。

人际关系

孙辈: 陈世懦、 陈世昌、 陈世修、 陈世儒
祖父/外祖父: 陈嵩
子女陈执中、 陈执古、 陈淳、 陈执方、 陈执礼
伴侣: 李氏、 王氏
父母: 孙氏、 陈光嗣

主要影响

废除营田
陈恕为河北东路招置营田使期间,太宗召见陈恕问起农耕与兵戍之事,如何安排处置,陈恕说:“自古以来兵出于民, 没有敌侵,农民从事耕种,如遇敌人侵犯可以拿起武器参加战斗。现在的兵员大都是招募而来,薪饷费用要县一级负贵,他们只能在冬闲戌守边疆,农忙时要在营田里耕种,万一敌人随时都有侵犯的可能,这如何对付呢?到头来不是悔之不及吗?”太宗叫他放心去做,他会考虑一下。陈恕去后不久,太宗果然下了改革兵制和停止营田事宜的诏书。

茶法改革
宋太宗想解决茶法的弊端,命陈恕主持茶法改革,陈恕先召集了不同意见的官员共同参与讨论,还采取听证会形式,听取茶商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由陈恕归纳总结三种可能:第一策政府取利太多,不利于商人;下策于茶农不利,不可取;只有中策公私兼顾,“可以经久”。为此,陈恕形成了方案,并报告了宋太宗,太宗对这个方案很满意。茶法改革,解决了茶叶流通领域长此以来的积压损益问题,使得政府税收总量上升,商户有价格调整和利润空间,茶农的茶叶不会窝在自己手里卖不出去,市场价格合适,消费者饮茶量也上升,产生了多赢的社会效应。

选士最精
陈恕视野独到,为朝廷选官慧眼独具。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陈恕以吏部侍郎“知贡举”,即主掌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只录得奏名进士王曾以下38人,人数之少在当时很罕见。只是前一届427人的9%,也只相当于后一届的393人的9.7%,他这种一反常规严格录用优秀人才的做法颇受争议,事实证明陈恕的选才品质,这38人当中成为宰相的有3人,参知政事1人,有近四分之一成为后世的官僚精英。当时官员评价他“选士最精”。陈恕说:“我选拔出王曾,此人旷世奇才,我也不愧对知人的褒扬。”历史证明他推选的王曾确有政绩。

主废佛教
陈恕对佛教非常厌恶,多次向朝廷建议灭佛教,毁经院,宋真宗说:“儒、释、道三教,各有可取之处,前代毁谤佛教的言论也不少了,对此只要存而不论就可以了。”陈恕这才罢休废除佛教这件事。

历史评价

宋太宗赵光义:真盐铁陈恕。(《宋史》引)

宋神宗赵顼:如陈恕堪执政,以其晓财利。(《永乐大典》引)

张咏:公精于吏理,深刻少恩,性公直,人不敢干以私。颇猎史传,多识典故。前后掌利柄十馀年,强力干事,胥吏畏服,有称职之誉。善谈论,听者忘倦。(《乖崖语录》)

王曾:尚书左丞陈公恕峭直自公,性靡阿顺。(《王文正公笔录》)

包拯:祖宗以来,当帑廪丰盈、用度充足之际,尚乃慎选计臣如陈恕、魏羽等辈用之,其馀亦尽一时之选。(《包孝肃奏议集》)

李畋:参政陈恕亡矣!斯人难得!唯公唯正,为国家敛怨于身。斯人难得!(《乖崖语录》引)

吕诲:朝廷常选健吏,精于理财者,为三司官。如陈恕、林特、李参之类,皆称职有名者也。(《论钱谷宜归一疏》)

司马光:先朝陈恕领三司十余年,至今称能治财赋者,以恕为首。(《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张方平:烈考韩国公恕,以器望忠力参知政事,太宗、真宗时为任职旧臣,总邦计十馀年,典刑在朝,功利在民。逮今计府,凡财策利权,率循陈侯故事。(《乐全集》)

魏泰:①首尾十八年,精于吏事,朝廷藉其才。(《东轩笔录》)②世言三司使之才,以陈公为称首。(《东轩笔录》)

宋高宗赵构:祖宗时,三司使如陈恕最为久任,号称职。(《宋史全文》引)

王铚:陈恕长于心计,为盐铁使,厘宿弊,大兴利益,太宗深器之。(《国老谈苑》)

刘荀:本朝陈晋公,号善理财。(《明本释》)

朱熹:恕精于吏道,性公直。(《五朝名臣言行录》)

李心传:陈恕在三司亦十余年,此祖宗用人之法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林駧:后之论者以陈晋公为爱君,以丁谓为媚上,则知钱谷之数不可不上也,亦不可苟上也。(《古今源流至论》)

吕中:总使三司得如陈晋公之通晓,则合而南一可也。(《大事记讲义》)

王称:历官州郡,以吏干闻。(《东都事略》)

脱脱、阿鲁图等:①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宋史》)②恕颇涉史传,多识典故,精于吏理,深刻少恩,人不敢干以私。前后掌利柄十余年,强力干事,胥吏畏服,有称职之誉。善谈论,听者忘倦。素不喜释氏,尝请废译经院,辞甚激切。(《宋史》)③ 恕性吝。(《宋史》)④恕为宋人能吏之首,庶足称矣。(《宋史》)

明宣宗朱瞻基:宋陈恕为三司使,稍增茶课,取利当时。(《明宣宗宝训》引)

李贽:恕前后掌利柄十馀年,强力干事,胥吏畏服。(《藏书》)

喻均、刘元卿:公性刚介,持法深刻,人不敢干以私。(《江右名贤编》)

郭正域:闻之赵韩王之补牍,陈晋公之执奏,李文靖之焚诏,即皆非乎?(《罪惟录》引)

余文龙、谢诏等:石城有陈晋公恕、陈岐公执中,皆表表有名,公卿大夫也。(《天启赣州府志》)

李世熊:史犹以为精利所致,况其他乎?必不得已。如张咏、陈恕、赵开、周忱均节盈虚焉,可也。(《钱神志》)

黄宗羲:昔尝闻刘晏、陈恕、杜镐辈,曾以重臣领钱使,彼所谓心计臣,能以利权通造化,学士家故弃置不道,乃今知其裨于寔用也。令今得数子者为度支使,何忧钱法哉?至于足国裕民,尚有至计,则庙堂之上在,而何以佐末议焉?(《明文海》)

陈宏谋:观其历仕,除簿书之奸弊,论兵农之相资。虽有心计,而茶法惟取中等,同民利也。虽司府库,而奉诏不言充实,沃君心也,举荐皆一代之名贤,兴革为三司之法式,有体有用,宜古宜今,非为吏而兼读书,焉能如此?(《五种遗规》)

籍贯争议

关于陈恕的籍贯何地,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二是虔州石城(今江西石城)。

南昌说
主张陈恕是洪州南昌人的以《宋史》影响最大。《宋史·陈恕传》载:“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其次,《钦定续通志》中《陈恕传》记载,咸平五年(1002年)的科举考试曾经发生南北争议事件,作为当年的知贡举陈恕曾经这么说:“恕自以洪州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再次,《王文公集》中也有类似记载:“陈氏,汉太丘长讳寔之后,故其望在颍川,而世居洪州南昌县,当唐末五代之乱无仕者”。而近代研究陈恕的人并不很多,但在谈及陈恕时,均以《宋史》为纲,认为他是洪州南昌人。其中以陕西师范大学张小平硕士学位论文《陈恕年谱》为代表。他在《陈恕年谱·家世》写道:“陈恕是否源出陈寔,因无更多资料,加之年代久远,实不可考,今不取,而为“南昌人”当无疑义。”

石城说
主张称陈恕是石城人的以《嘉靖赣州府志》为代表。在石城县志中记载陈恕为石城县人,且谓之为石城第一个进士。《嘉靖赣州府志》卷十石城县中提到:“宋,陈恕,太宗时为三司判官,领盐铁使。”石城历代所修县志及宁都直隶州志并其它有关资料,陈恕及其子陈执中、陈执古、陈执方、陈执礼均载为石城人。历代地方志均载有陈恕即其子的详细传文,并曾考定,陈恕自曾祖父起即居石城,到陈恕已四代。曾祖父原生陈嵩、陈禅、陈胜三子,陈嵩生光嗣、光晟,光嗣生恕。陈恕起初为县小吏,中进士后为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时陈恕父率全家迁居洪州,陈恕便以乡里辞,改为通判澧州。陈恕曾祖父葬于石城迎恩石下。石城乡贤祠从宋至清时五百多年一直祀陈恕、陈敏、温革、温勋四大乡贤。又据《夷坚志》载,石城永福寺对面有陈执中祖墓。后世造鱼鳞造时,该处田亩称为“相公田”。

宋史文载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少为县吏,折节读书。江南平,礼部侍郎王明知洪州,恕以儒服见,明与语,大奇之,因资送令预计偕。太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改澧州。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

召入,为右赞善大夫,同判三司勾院,迁左拾遗,充度支判官。与判使王仁赡廷争本司事,仁赡屈伏,坐贬秩;擢[zhuó]恕为度支员外郎,仍旧职。

再迁工部郎中、知大名府。时契丹内寇,受诏增浚城隍,其器用取于民者不时集,恕立擒府中大豪一人,会将吏将斩之。宗族号诉,宾佐竞前请救,大豪叩头流血,请翌日集事,违期甘死。恕令械之以徇,民皆恐栗,无敢后期者,数日功就。

会契丹引去,召入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太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执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俄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恕有心计,厘去宿弊,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

迁给事中、参知政事。数月,太宗言及户部使樊知古所部不治。恕与知古联事,情好款洽,密以语之,欲知古修举其职。知古诉于太宗,太宗怒恕泄禁中语,罢守本官。旋出知江陵府,大发群吏奸脏,坐徒、流、停、废者甚众,郡内惕息。

淳化四年,太宗从魏羽、段惟一之请,分三司为十道,置左右计使,以魏羽、董俨分主之;召恕为工部侍郎,充总计使,判左右计事。左右计使分判十道事,凡议论、计度并令恕等参预。恕以官司分隶,政令互出,难以经久,极言其非使。岁余,果罢,复以恕为盐铁使。

时太宗留意金谷,召三司吏李溥等二十七人对于崇政殿,询以计司利害。溥等言条目烦多,不可以口占,愿给笔札以对。太宗遣中黄门送诣相府,限五日悉条上之。溥等共上七十一事,诏以四十四事付有司行之,其十九事下恕等议可否。遣知杂御史张秉、中使张崇贵监议,令中书籍其事,专检举之,无致废格。赐溥等白金缗钱,悉补侍禁、殿直,领其职。太宗谓宰相曰:“溥等条奏事颇有所长。朕尝语恕等,若文章稽古,此辈固不可望;若钱谷利病,颇自幼至长寝处其中,必周知根本。卿等但假以颜色,引令剖陈,必有所益。恕等刚强,终不肯降意询问。”吕端对曰:“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寇准曰:“夫子入太庙,每事问,乃以贵下贱,先有司之义。”

后数日,太宗又曰:“国家岁入财数倍于唐。唐中叶以降,藩镇擅命,征赋多不入公家,下陵上替,经制隳[huī]坏。若前代为得,即已致太平,岂复烦朕心虑也。”因召恕等责以职事旷废。恕等对曰:“今土宇至广,庶务至繁,国用军须,所费浩瀚,又遇诸州凡有灾沴[lì],必尽蠲[juān]其租。臣等每举榷利,朝廷必以侵民为虑,皆尼而不行。纵使耿受昌、桑弘羊复生,亦所不逮。臣等驽力,惟尽心簿领,终不足上裨圣治。”太宗曰:“卿等清而不通,专守绳墨,终不能为国家度长絜大,剖烦析滞。只如京城仓库,主吏当改职者,簿领中壹处节目未备,即至十年五年不决,以致贫无资给,转徙沟壑。此卿等之过,岂不伤和气哉?”恕等顿首谢。五年,赐三司钱百万,募吏有能言本司不便者,令恕等量事大小,以钱赏之,钱尽更给。

至道二年,欲并三司,命官总判。其勾院、磨勘、理欠、凭由、支收、行帐、提点等司,令恕条列其事以闻。恕奏曰:“伏以封域浸广,财谷繁多,三司之中,簿牒填委,朝廷设法,督责尤严,官吏救过不暇。若为三部各设主司,择才非难,办事亦易。事办过鲜,不挠上心,此亦一时之良策也。其勾院、磨勘两司,出于旧制,关防之要,莫加于此。理欠、凭由二司,虽非旧设,自理欠失序,凭由散落,故设二司专令典掌。纲目咸具,制置有伦,逋[bū]欠无失理之名,凭由鲜流散之弊,实亦要切,不可废除。若两司并委一官,方及判官一员之事。其主辖支收司,先因从京支度财货,转输外地,此除彼附,照验稽滞,若京城得贤主史,使居此司,专行检辖,凡支拨官物,便给除破文凭,却于所司置簿记录,催到收附文记,即乃勾销簿书取捷之门,亦为允当。其行帐司近日权置,了绝旧帐,帐目告尽,司额自除。提点司是中旨特置,提振三司废怠之事,固非有司敢得拟议也。”诏三司都凭由、理欠司宜令为一处,命官兼判。应诸道逋负官物,令三司逐部理约,理欠司但总其所逋之数纠督之。余悉从恕奏。

恕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各条利害,恕阅之第为三等,语副使宋大初曰:“吾观下等固灭裂无取。上等取利太深,此可行于商贾,不可行于朝廷。惟中等公私皆济,吾裁损之,可以经久。”于是始为三法行之,货财流通。

峡路诸州,承孟氏旧政,赋税轻重不均,阆州税钱千八百为一绢,果州六百为一绢。民前后击登闻鼓陈诉,历二十年,诏下本道官吏,因循不理。转运副使张晔年少气锐,会受诏按覆,即便宜行之。恕奏晔擅改法,计果州一岁亏上供绢万余,晔坐削一任免。

恕每便殿奏事,太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恕敛板踧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太宗以其忠,多从之。迁礼部侍郎。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真宗嘉之。

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知通进银台封驳司、审官院。上言:“封驳之任,实给事中之职,隶于左曹。虽别建官局,不可失其故号。请以门下封驳事隶银台司。”从之。五年,知贡举。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恕每自叹曰:“吾得曾,名世才也,不愧于知人矣。”

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羸瘠。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真宗曰:“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贵。至李谘为三司使,始改茶法,恕之规模渐革矣。

帝重恕,诏太医诊疗。百日,有司请停奉,不许,未几,卒,年五十九。恕将卒,口占遗奏及约束后事,送终之具,无不周悉。真宗悼惜,废朝,赠吏部尚书。录其子执中为太常寺太祝,执古为奉礼郎。

恕颇涉史传,多识典故,精于吏理,深刻少恩,人不敢干以私。前后掌利柄十余年,强力干事,胥吏畏服,有称职之誉。善谈论,听者忘倦。素不喜释氏,尝请废译经院,辞甚激切。真宗曰:“三教之兴,其来已久,前代毁之者多矣,但存而不论可也。”

恕性吝,怒子淳私用钱。及寝疾,上言淳不率教导,多与非类游,常习武艺,愿出为外州军校。真宗曰:“戎校管镇兵,非丞郎家子弟所莅也。”以为滁州司马。恕卒,召复旧官,后竟以贿败。执中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别有传;执古至虞部员外郎;执方、执礼,并太子中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