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画家 下的文章

高希希
高希希

概述

高希希(1962年6月16日—),原名高西西,男,江西南昌市人,中国内地男导演、监制,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任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电视艺术中心。

- 阅读剩余部分 -

黄秋园

概述

黄秋园(1914年—1979年),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退叟,男,江西南昌县黄马乡马家桥村人,中国现代国画家。自幼爱画,少时在裱画店当学徒,得以博览古人名作,练就一手临摹功夫。十多岁从其父好友左莲青学传统中国画,悟性出众。十九岁卖画为生,1938年经考入江西裕民银行工作,任文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南昌市人民银行科员,1970年退休。他的书画创作全在业余进行,尽管如此,由于他聪明好学又功底深厚,成就极大。

退休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书画创作,达到他一生艺术创作的高峰。黄秋园一生未得名师指点,全靠自学成才,而且还是业余作画,所付精力要比别人多几倍。他平生不善攀附,不肯趋时媚俗,平时不引人注目,毫无名气,几乎成了人们所说的“盛世遗贤”。1979年5月,当他知道有部门可为他举办个人画展时,一时激动,突发脑溢血而溘然长逝,享年65岁。

逝世5年后,他的作品公诸于世,震撼整个中国画坛。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追聘秋园先生为名誉教授;中国画研究院追聘秋园先生为荣誉院委委员。

艺术风格

黄秋园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然还是以山水成就为高,可谓是中国画坛上的山水大家,其山水画由传统入手,开创出个人风味强烈的画风。黄秋园山水画以巨幅为胜,在章法布局上往往顶天立地,整幅落墨,点线密集,不留空白,所谓上不留天,下不留地。其布局满实在现代国画家中无有可匹者,然茂密处透露出浓淡深浅的灵气,故有“天满一星”画家的最高称誉。黄秋园的山水世界里既没有南北之分,也没有文人、院体之别,学石涛而又有自己的面貌,技法集古人之大成,自成语汇;他将传统文人“遥遥居山水,冷眼向横流”的野隐情怀写满在浓重的笔墨烟云中,使画作具有一种现代审美意蕴,可谓是上世纪一名借古以开今的大家。

东方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5年春季“金融与收藏”拍卖会中,有一幅黄秋园的山水作品《山居图》非常引人注目。这幅作品具有黄秋园非常突出的艺术特点,作于丙辰(1976)年,适时画者已逢暮年。画作“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章法茂密、点线绮集、满幅经营、繁而不乱。画中人物虽小,然仍能形神兼备,无一懈笔。用笔点划任意自然,轻松且多变;山石造型以浓墨勾线,淡墨秃笔点苔,并予淡墨线上破以焦墨石点,集浓墨、淡墨、破墨于一体;山头施以攒点,暗面施以皴法;画面不强调空间的纵深,而以骨法取胜,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黄秋园晚年的山水有两种面貌十分引人注目,一种格局近乎宋人,层峦叠嶂,骨体坚实,墨法精微,画面不强调空间的纵深,反复用鬼脸皴,形成一种现代感,所作雪景尤觉玉洁冰清。另一种笔法远胜元人,丘壑雄奇错综,植被丰茂多变,仿佛有一种精神闪耀在云蒸霞蔚中,从中可看出他对传统山水的领悟已达到极高的境界。黄秋园还独创了一种有别于历代名家的皴法新技法“秋园皴”,编著了《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一书。

黄秋园在中国书画界被称为“当代陶渊明”,其作品格调高,而且很少有应酬的东西,所以现在能见到的黄的东西,大多是精品,且他的存世作品数量极少,仅400幅左右,其中1/4是画稿。近年来其画作在拍卖市场中价格不断走高,成为中国近现代书画部分的“绩优股”,被各路收藏家追捧。目前,其作品平均每尺成交价为4.2万元,在近现代画家价格指数排名中居第20位,在拍卖市场中价格还在不断走高,超过百万元作品已有多幅,值得藏家注意。

1989年,也就是黄秋园逝世10周年,香港正式将黄秋园作品列入出售对象,并成为国际艺术拍卖品,当年出售的第一幅3×2尺立轴山水《云山秋色》达到18万港元,其余两幅较小的作品也在4-6万港元。1991年3月出售的大幅立轴(175×68.5公分)《深山隐居图》更达到25万港元,到当年9月,另一幅《谿山草堂图》又上升到28万。在2003年11月底的中国嘉德拍卖会上,《山居图》为63.8万元;《唐人仕婳》拍卖会在同年10月的上海崇源拍卖会画价为57.2万元。

2005年荣宝拍卖公司将数件黄秋园珍品在春季拍卖会中亮相,《仕女图》成交价为16.5万元,《蓬莱仙境》成交价为82.5万元,《瀛台春色》成交价60.5万元,《雪景图》成交价为68.2万元。(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品赏析

《抱琴归去》
《抱琴归去》

- 阅读剩余部分 -

傅抱石

概述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学名瑞麟,字庆远,号抱石斋主人,中国近代画家与美术史论家。生于江西南昌赐福巷(四府巷),祖籍袁州府新喻县章塘村。傅抱石出身贫寒,13岁时改名瑞麟;17岁时自号“抱石斋主人”,改名为傅抱石。少年时代曾为瓷器店学徒和补伞匠,受清朝山水画家石涛的风格启蒙。张大千言:傅抱石既以山水名,而其山石树木画法,实得之(邵)逸轩,世少知之尔。

1965年9月29日因脑溢血病逝南京,享年61岁。

傅抱石的作品,构思精熟、意境深邃,魄力雄迈,笔墨酣畅淋漓,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吸取古代各家山水技法的精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抱石皴”的新技法更富于创造性。

1980年代开始,傅抱石的作品因拍卖价高而受到注目,一开始是苏富比在香港以18万港元卖出《湘夫人》。1984年以200万港元卖出《唐人诗意》图。1989年以340万港元卖出《九张机》。

傅抱石作画

1990年代傅抱石的作品更受欢迎,由拍卖价可看出,1992年以209万港元卖出《杜牧诗意图》。1993年以167万港元卖出《高山仰止》图。1996年《湘夫人》再度以高价1078万港元成交,创下当时中国现代绘画拍卖的最高价位。

目前中国南京建有“傅抱石纪念馆”,已1990年10月开幕。

2009年佳士得秋季拍卖:傅抱石作品《杜甫诗意图》(设色纸本,镜框,1944年作,纵208厘米,横59.5厘米)以60,020,000港币(7,780,105美元)成交价夺得全场桂冠,并创傅抱石个人作品拍卖成交最高纪录。

2010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中,傅抱石的力作《琵琶行》成为最受瞩目的焦点,以7,008万港币成交,刷新纪录。

傅抱石作品

傅抱石 1954年作 湘夫人 镜框

拍卖日期:2023-05-31 上午10:30

拍卖公司:佳士得

拍卖专场:中国近现代及当代书画

拍卖会:2023年春季拍卖会

估价:HKD 2,400,000-4,000,000

成交价:HKD 3,276,000 RMB 2,886,811

傅抱石 1954年作 湘夫人 镜框

在傅抱石的艺术生涯中,屈原是他的精神榜样,他崇拜屈原,一是屈原作为爱国者的用情深沉,忧国忧民;一是屈原诗赋中奇谲瑰丽的意象,给他无限灵感与创作激情,其中一些成为贯穿他创作生涯的题材,《九歌》的<湘君><湘夫人>两篇便是傅抱石创作最多的人物题材。

本幅《湘夫人》作于1954年,“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傅氏笔下仕女,画眼点睛,独步画史,浓墨勾点,淡墨散锋,画出明眸凝润,玲珑髣髴。一袭浅黄襦裙镶饰以黑边,袖贴里衬皆用朱红,腰间乳白抱腰系以红色丝带,衣纹以高古游丝写出,人物面部与服饰则以工笔渲染法出之。背景则取<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只有微波与落叶,将人物全然烘托而出。


傅抱石 1963年作 镜泊飞泉 立轴

拍卖日期:2023-07-04 晚上19:00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

拍卖专场:中国书画夜场

拍卖会:北京保利拍卖2023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估价:RMB 3,000,000-4,000,000

成交价:RMB 4,140,000

- 阅读剩余部分 -

巨然

概述

巨然,生卒年不详,五代至北宋初画家,开元寺僧人。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说江宁(江苏南京)人。早年在江宁(今南京)开元寺出家,南唐灭亡后,随后主李煜降宋后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居于开宝寺。

艺术风格

淳化(990-995年)年间,他在学士院北壁画烟岚晓景,受到士大夫称许。巨然的山水画构成,虽出自董源,但自成一格。现存的画多为竖式构图。表现内容与董源之作大体相近,但加入了一些北方山水画的构图,而且笔墨趋于粗放,一般没有云雾迷濛之景。米芾评他“少年时多作矾头,老年平淡趣高”,可见他的画风不断地随着年岁演变。传世《萧翼赚兰亭图》、《层岩丛树图》和《秋山问道图》等画作,目前为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巨然在北宋期间,为谋求在北方的艺术地位,不得不效法李成之作,如仿李成的寒林山水,在构图和笔法上都略异于董源,但意趣仍是江南画。巨然的画艺远不及董源广博,专以山水为长。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林麓间点缀卵石,玲珑剔透,清晰润泽,仿佛刚被水冲刷过一般。他的画风对后世江南山水派很有贡献,是一位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后人把他与董源并称“董巨”,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个人作品

《层岩丛树图》
《层岩丛树图》
巨然《层岩丛树图》台北故宫藏

画中山峦间弥漫着些许水气,一条曲折的小径幽寂的穿梭于山林之间,路上没有任何活动,连立于一侧的树木也不见特别的姿势。左侧高山堆积的秩序井然。山顶上有一粒粒堆置起来的小卵石,山体则布满了和缓迤长的线条,像是大雨打在山顶上,雨水顺着山坡刷洗所形成的自然景观。作者用独特的画法表现出一种秀逸、静寂、朦胧的美,这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

《层岩丛树图》很好的体现了巨然的点墨形式,主要表现“点苔”、“点叶”两个方面。作者在淡墨的基础上,有意识无意识地点缀大小不一、浓淡疏密有间的苔点,既洒脱不拘又极富韵律感。点叶不为树的具体枝叶所累,点按自如,突破了前人的画法。山间的丛树用稍浓的墨勾出枝干的轮廓,树叶则以浓淡不同的墨点簇而成。图下部的山坡均用淡墨皴出。有些墨点虽远离树枝本身,但总体井然。在整个画面上,重笔浓墨与染晕浅墨形成对比,描绘出烟岚气象。此画又采用了披麻皴这种技法创作,表现出江南土山的平缓细密。除林麓间、峰峦上有俗称为“矾头”的群石之外,山石多以这种技法细腻描绘,笔笔沉着而带润泽之意,皴笔的疏密、浓淡也很好地表现出山峦的明暗。

《萧翼赚兰亭图》
《萧翼赚兰亭图》
巨然《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石渠宝笈初编》定为宋人画。绘唐太宗遣萧翼赚兰亭序真迹的故事。画上端山峦起伏,群峰缭绕而多变化,山麓林木间多矾头卵石,露出宅院屋宇,前临溪水板桥,山峦坡岸以短笔披麻皴画成,图中皴擦点染诸法兼备,笔墨细腻富有层次,皴法古茂,点苔高古。此画原定为宋人画萧翼赚兰亭,后台北院方考出张丑《清河书画舫》载有此图,定为巨然,故改之。而此幅佳作,信为巨然传派所作。

明代张丑曾叙及此画:“丙子阳月望前二月,作同朝延世兄访吴能远氏,话间承示宋裱居然绢本《萧翼赚兰亭图》立轴,上有‘宣文阁印’、‘绍兴’小玺,纪察司引,其画山水林木,满幅皆用山水墨兼行法,止人物屋宇稍微设色,笔法奇古,渐开元人门户,故是甲观。”。

《万壑松风图》
《万壑松风图》
巨然《万壑松风图》绢本水墨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图纵:200.7厘米,横:70.5厘米

图中烟岚松涛,山中层岩丛树,山顶矾头重叠,深谷里瀑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并架一木桥。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 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百姿千态,栩栩如生。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脚下的林木中坐落着数间茅屋,其中一榭依石临水,有白衣人坐其中。此乃世外桃源里之人间烟火。从白衣人的房后望去,蜿蜒山路沿谷涧上去。在两山之间、谷涧之上,有一巨大的楼阁,且又有山楼水榭、远寺长桥,掩映在万松山壑间。

《万壑松风图》采用全景式构图,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它是山水画发展演变的标志性作品。

董源

概述

董源(约937年—约962年),字叔达,洪州钟陵(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钟陵乡)人。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

南唐时期,曾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南唐灭亡后,进入北宋。董源最擅长山水画,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应的。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一般论者对董巨的评价并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董源兼工牛、虎、龙、水。《图画见闻志》上说他画牛虎,有“肉肌丰混,毛毳轻浮,具足精神,脱略凡格”之评。

如今董源传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寒林重汀图》《龙宿郊民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传世作品

  • 《潇湘图》卷,明末经由河南人袁枢(袁可立子)珍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 《夏山图》卷,明末经袁枢等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
  • 《溪岸图》明末经睢阳袁枢收藏,今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 《平林霁色图卷》 美国今藏波士顿博物馆藏。
  • 《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图》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 《寒林重汀图》,藏于日本兵库县黑川文学院。
  • 《洞天山堂图》(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江堤晚景图》(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张大千先生鉴定。
  • 《画长林萧逸图》(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夏山欲雨图》(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潇湘图》
《潇湘图》
《潇湘图》卷,五代·南唐,董源作,绢本,设色,纵50厘米,横141.4厘米。

《潇湘图》画的是江南景色。画中山峦连绵,,云雾暗晦,山水树石都笼罩于空灵朦胧之中,显得平淡而幽深,苍茫而深厚。岸边船上有几组人物,远处坡下有张网的渔人和船只。此画以花青运以水墨,清淡湿润,山石用笔点染,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显得浑厚滋润,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郁郁葱葱俱得以表现。

《溪岸图》
《溪岸图》
董源《溪岸图》笔墨与传世五代作品《高士图》和《江行初雪图卷》相似。单国霖告诉记者,“当时,启功先生、傅熹年先生均将此作认定为北宋初期五代末期。大都会博物馆后来为这张画做了一个红外线检测,发现这张图画经过3次装裱,3次补的绢都不一样。而且,其上还有南宋贾似道、明末袁枢等人的印章。《溪岸图》曾经在20世纪40年代被徐悲鸿收得。张大千得知《溪岸图》现身,便托人转告徐,愿意用自己任何收藏与之交换《溪岸图》。不过,在张大千得到这幅令他爱不释手的古画之后的若干年,他又将之带出国去卖给了书画经营商、大收藏家王季迁。直至20世纪80年代,王季迁才将此画出手卖给了华人企业家唐氏。最后,由唐氏出面捐给大都会博物馆。

《夏山图》
《夏山图》
五代 董源 绢本 水墨淡设色 纵49.2厘米 横31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夏山图》构图从高远取景,整幅重岚叠冈,渊渚烟汀,树木华滋,牛群放牧,一派江南山乡气象。画中树木、山石,全用墨点簇皴而成,树木浓重厚实,有葱郁繁茂之感,山石用雨点皴法,干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极尽变幻莫测之奇。此画曾经明末袁枢收藏。

《夏景山口待渡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描写江南夏天景色。起首处水面浩渺,扁舟隐现,并且沙坡剔细草,塌下溪流萦绕,布景空灵。中幅结构缜密,先是山峰层丘叠壑,焦墨大披麻皴,其中有些显得高厚雄壮。之后由山峦过渡到平地,由高势过渡到低势,其间山麓溪回径折,为山家出入沙路。过渡十分自然。平地间村墟烟落,茅屋隐约可见,夏木阴阴,疏朗挺直,且又竹丛杂间,鸥渚渔汀,犬牙相错。缘溪小柳鬈鬈,画法尤异。渡艇东西往来,摇曳于沧波窈霭间,于是点出主题。待渡人物,有著红衣者。该图山势重叠,缓平绵长,植被丰茂,水汽若蒸,冈峦清润,林木秀密,构思精细,设色雅淡。技法上以披麻皴为主,多用苔点,色彩淡雅,为典型的江南山水。

《龙宿郊民图》
《龙宿郊民图》
《龙宿郊民图》描绘了居住于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图中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山顶且有矾头。山下水面空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树头挂起了灯笼,溪边又有两条舟船,上竖彩旗,数十人自岸及舟联臂排列,似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山下道路上点缀着一两行人,似在赶路,又似在游览。该图中以两重大山为主体,向画面的纵深走去。左边则是浩渺长江,也向画面的纵深流去,使画面很有深远感。该图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别具特色,作者将墨与青绿巧妙地合为一体,墨色和青绿色相得益彰却不相碍。作者用墨笔勾勒渲染后,在坡面峰峦等处略敷青绿,颇有郁郁葱葱,草木繁茂之意。

轶事典故

董源的山水画曾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垂青。据说李璟年轻时曾在庐山修建别墅,将山泉林园胜景融为一体。他为了能时时看到庐山景致,特地派董源画了一幅《庐山图》。董源将五老奇峰、云烟苍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别墅巧妙地绘入一图。李璟观后,称赞不绝,爱不释手,命人挂在卧室里,朝夕对画观赏,犹如长居庐山中。由此可见董源构思的巧妙和写景艺术的高超。

还有一次,忽然下了一场大雪,铺天盖地,京都呈现出一片银白的世界。李璟见此雅兴大发,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赏雪赋诗;并召来当时的画坛高手董源、高太冲、周文矩、朱澄、徐崇嗣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分工合作,由高太冲画中主像,周文矩画侍臣和及乐工侍从,朱澄画楼阁宫殿,董源画雪竹寒林,徐崇嗣画池塘鱼禽。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赏雪图》完成了。董源画的雪竹寒林是这幅画中直接描绘雪冬之景的。他胸有成竹,临阵不慌,放手对景勾画,将积雪压竹、丛林寒瑟的景象传神地描绘出来。这次活动和《赏雪图》被北宋的美术评论家郭若虚记述在他的《图画见闻志》里,遗憾的是该图已经无法见到了。

人物评价

郭若虚:“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

沈括《梦溪笔谈》:“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返照之色,此妙处也!”

米芾《画史》:“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

《宣和画谱》:“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览者得之,真若寓目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

汤垕《画鉴》:“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

黄公望:“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吴镇:“董源画《寒林重汀图》,笔法苍劲,世所罕见,因观其真迹,摹其万一。”

董其昌:“昔人乃有以画为假山水,而以山水为真画者,何颠倒见也。董源画世如星风,此卷(指潇湘图)尤奇古荒率。”“笔法如出二手……可称画中龙。”

张丑:“北苑新图师造化,深融豪迈数潇湘。堂堂后进还居上,压倒荆关称墨皇。”

王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

陈振濂:《龙宿郊民图》是董源山水画中少见的高山大嶂的格局,与《潇湘图》的林木温润山岩秀逸相比,它显然沾有北派荆浩、关仝的布景构图之妙。但区别也还是存在一荆、关的画在技法上以雄强落肆称,而董源虽画大山,却在笔上仍不失南方画风的那种温润、细胍、周到、完备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