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熊式一 下的文章

熊式一1935年在伦敦
熊式一1935年在伦敦

概述

熊式一(1902年10月14日—1991年9月15日),原名适逸,号适斋居士,江西南昌人,近代著名双语作家暨戏剧家,与林语堂、蒋彝是二十世纪中三位以中英双语创作的作家,表侄是中国翻译家许渊冲。熊式一一生勤于笔耕,著述宏富,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当属他二战期间在英国创作的英文小说天桥(《The Bridge of Heaven》)。同时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熊式一在那段时间所做的抗战宣传工作也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上个世纪用双语写作取得成功的三位现代作家林语堂、熊式一、 蒋彝
上个世纪用双语写作取得成功的三位现代作家林语堂、熊式一、 蒋彝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十三日出生于江西南昌,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英文科。年轻时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和西方戏剧翻译,后因无留学背景不能在大学担任教授职务,负气远赴英伦深造,在英国陆续发表有话剧《王宝钏》《大学教授》、英译本《西厢记》及小说《天桥》等作品。

1954年随林语堂到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受聘文学院院长,1955年4月离职。1962年赴香港创办私立清华书院,并任第一任校长,1981年退休后,在台湾、香港、英国等地居住,1988年回台湾定居阳明山上。

1991年8月,89岁的熊式一回到北京。9月15日,因白血病在京去世。

熊式一与到访的梅兰芳、余上沅等合影
熊式一与到访的梅兰芳、余上沅等合影

人物生平

写作生涯

自1929年起,他在《小说月报》、《新月》等新文学杂志发表翻译英国大剧作家萧伯纳、巴蕾等的作品,他出版的著译单行本则有独幕喜剧《财神》、巴蕾的剧本《可敬的克莱登》和《我们上太太们那儿去吗?》等。

尽管熊式一的戏剧著译得到郑振铎、徐志摩等新文学大家的肯定,徐志摩还推崇他“对英美近代戏剧,很有造就”(引自《〈难母难女〉前言》),但是他没有留过学,不是“海归”,无法谋取大学教职。他一气之下,遂于1932年底远渡重洋到英国深造。

轰动英美

“墙内开花墙外红”,熊式一的英伦之行开启了他双语写作的序幕。在英国莎士比亚专家聂可尔(A.Nicoll)教授、诗人剧作家亚柏康贝(L.Abercrombie)教授等的鼓励下,熊式一尝试改写中国传统而又通俗的王宝钏故事,创作了英文话剧《王宝川》,1934年夏由英国麦勋书局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同年冬熊式一亲自导演,把《王宝川》搬上舞台,更是雅俗共赏,连演三年九百多场。次年秋,《王宝川》在纽约百老汇上演,美国剧坛也为之轰动。

《王宝川》舞台剧照“抛绣球”一幕
《王宝川》舞台剧照“抛绣球”一幕

1935年,《王宝川》演出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熊式一先后签订了一系列演出合约:瑞士、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挪威、瑞典、丹麦、芬兰、捷克斯洛伐克、中国。同年10月,熊式一带着《王宝川》前往百老汇,又获得同样的轰动,罗斯福夫人前来观看,费雯丽也想演王宝川,但熊式一认为不合适就婉拒了。

熊式一和罗斯福夫人合影
熊式一和罗斯福夫人合影

- 阅读剩余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