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作家 下的文章

公刘

概述

公刘(1927年3月7日—2003年1月7日),原名刘仁勇,又名刘耿直,男,江西南昌人,中国当代诗人、作家。

生平

  • 1939年在报纸上发表第一首诗。
  • 1946年在南昌中正大学法学院读书时,开始用公刘的笔名创作一些杂文、诗歌。
  • 1948年参加革命。曾任全国文学联地下刊物《中国学生》和香港《文汇报》副刊编辑。
  • 1949年参加解放军,任《国防战士》报见习编辑。
  • 195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边地短歌》。
  • 1955年调总政文化部任创作员。这时期写的诗歌充满了明朗欢快的情绪。他还和黄铁等同志共同整理了民间长诗《阿诗玛》,此诗歌颂了撒尼族人民反抗统治,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 1962年调到山西《火花》杂志社工作。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诗歌和评论文章,还写了一些散文、报告文学。诗集《仙人掌》获得全国首届新诗(集)评奖一等奖。他的诗歌忠实于生活,充满赤诚,想象瑰奇,气势撼人。
  • 2002年10月22日,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同志委托,中国作协办公厅副主任徐光等飞赴合肥,看望病重住院的老诗人公刘。
  • 2003年1月7日13时40,诗人公刘在合肥逝世,享年76岁。

公刘在采访途中小憩
公刘在采访途中小憩

作品

边地短歌(诗集)1954,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

神圣的岗位(诗集)1955,湖北人民

黎明的城(诗集)1956,中青

国境一条街(短篇小说集)1957,中青

在北方(诗集)1957,作家

望夫云(长诗)1957,中青

北京的诗(诗集)1957,北京

尹灵芝(长诗)1979,中青

白花·红花(诗集)1979,上海文艺

离离原上草(诗集)1980,人文

仙人掌(诗集)1980,四川人民

南斯拉夫思绪(诗集)19833,《我们》诗社

诗与诚实(诗歌评论集)1983,花城

尸路跋涉(诗歌评论集)1983,江西人民

母亲—长江(诗集)1983,黑龙江人民

骆驼(诗集)1984,上海文艺

酒的怀念(散文)1984,湖南人民

大上海(诗集)1985,青海人民

南船北马(诗集)1985,青海人民

乱弹诗弦(诗歌评论集)1986,三联

谁是21世纪的大师?(诗歌评论集)1986,宁夏人民

裂缝(报告文学集)1986,北岳

绿野诗笺(诗集)1986,安徽文艺

夜梦抄(散文诗集)1986,江西人民

刻骨铭心(诗集)1987,作家

相思海(诗集)1987,花城

跨越“代沟”——和青年朋友谈诗(文学评论集)1988,安徽文艺

阿诗玛(叙事长诗)与黄铁、杨知勇等共同整理,1954,云南人民

公刘在会议休息时
公刘在会议休息时

公刘诗选

上海夜歌(一)

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
像一把巨剪,
一圈,又一圈,
铰碎了白天。
 
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
如同一幅垂帘;
上海立刻打开她的百宝箱,
到处珠光闪闪。
 
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
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纵横的街道是诗行,
灯是标点。


上海夜歌(二)

上海的夜是奇幻的;
淡红色的天,淡红色的云,
多少个窗子啊多少盏灯,
甜蜜,朦胧,宛如爱人欲睡的眼睛。

我站在高耸的楼台上,
细数着地上的繁星,
我本想从繁星中寻找牧歌,
得到的却是钢铁的轰鸣。

轮船,火车,工厂,全都在对我叫喊:
抛开你的牧歌吧,诗人!
在这里,你应该学会蘸着煤烟写诗,
用汽笛和你的都市谈心……


夜半车过黄河

夜半车过黄河,黄河已经睡着,
透过朦胧的夜雾,我俯视那滚滚浊波,
哦,黄河,我们固执而暴躁的父亲,
快改一改你的脾气吧,你应该慈祥而谦和!

哎,我真想把你摇醒,我真想对你劝说:
你应该有一双充满智慧的明亮的眸子呀,
至少,你也应该有一双聪明的耳朵,
你听听,三门峡工地上,钻探机在为谁唱歌?

熊式一1935年在伦敦
熊式一1935年在伦敦

概述

熊式一(1902年10月14日—1991年9月15日),原名适逸,号适斋居士,江西南昌人,近代著名双语作家暨戏剧家,与林语堂、蒋彝是二十世纪中三位以中英双语创作的作家,表侄是中国翻译家许渊冲。熊式一一生勤于笔耕,著述宏富,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当属他二战期间在英国创作的英文小说天桥(《The Bridge of Heaven》)。同时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熊式一在那段时间所做的抗战宣传工作也是不应该被忘记的。

上个世纪用双语写作取得成功的三位现代作家林语堂、熊式一、 蒋彝
上个世纪用双语写作取得成功的三位现代作家林语堂、熊式一、 蒋彝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十三日出生于江西南昌,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英文科。年轻时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和西方戏剧翻译,后因无留学背景不能在大学担任教授职务,负气远赴英伦深造,在英国陆续发表有话剧《王宝钏》《大学教授》、英译本《西厢记》及小说《天桥》等作品。

1954年随林语堂到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受聘文学院院长,1955年4月离职。1962年赴香港创办私立清华书院,并任第一任校长,1981年退休后,在台湾、香港、英国等地居住,1988年回台湾定居阳明山上。

1991年8月,89岁的熊式一回到北京。9月15日,因白血病在京去世。

熊式一与到访的梅兰芳、余上沅等合影
熊式一与到访的梅兰芳、余上沅等合影

人物生平

写作生涯

自1929年起,他在《小说月报》、《新月》等新文学杂志发表翻译英国大剧作家萧伯纳、巴蕾等的作品,他出版的著译单行本则有独幕喜剧《财神》、巴蕾的剧本《可敬的克莱登》和《我们上太太们那儿去吗?》等。

尽管熊式一的戏剧著译得到郑振铎、徐志摩等新文学大家的肯定,徐志摩还推崇他“对英美近代戏剧,很有造就”(引自《〈难母难女〉前言》),但是他没有留过学,不是“海归”,无法谋取大学教职。他一气之下,遂于1932年底远渡重洋到英国深造。

轰动英美

“墙内开花墙外红”,熊式一的英伦之行开启了他双语写作的序幕。在英国莎士比亚专家聂可尔(A.Nicoll)教授、诗人剧作家亚柏康贝(L.Abercrombie)教授等的鼓励下,熊式一尝试改写中国传统而又通俗的王宝钏故事,创作了英文话剧《王宝川》,1934年夏由英国麦勋书局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同年冬熊式一亲自导演,把《王宝川》搬上舞台,更是雅俗共赏,连演三年九百多场。次年秋,《王宝川》在纽约百老汇上演,美国剧坛也为之轰动。

《王宝川》舞台剧照“抛绣球”一幕
《王宝川》舞台剧照“抛绣球”一幕

1935年,《王宝川》演出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熊式一先后签订了一系列演出合约:瑞士、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挪威、瑞典、丹麦、芬兰、捷克斯洛伐克、中国。同年10月,熊式一带着《王宝川》前往百老汇,又获得同样的轰动,罗斯福夫人前来观看,费雯丽也想演王宝川,但熊式一认为不合适就婉拒了。

熊式一和罗斯福夫人合影
熊式一和罗斯福夫人合影

- 阅读剩余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