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

概述

铁柱万寿宫,又名妙济万寿宫,地处江西省南昌市城市核心中山路商圈。北临中山路,南接船山路,东至翠花街,毗邻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连通南昌地铁1号线万寿宫站和南昌地铁3号线八一馆站,由历史民居、商业街区、万寿宫宗教文化区三个部分组成(另见西山万寿宫)。

地处江西省南昌市城市核心中山路商圈的铁柱万寿宫

万寿宫街区占地面积约80亩,总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场两层,车辆出入口一进两出,配套约1000个智能化停车位。街区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集中展现江右民系的建筑风貌和传统文化。街区总建筑群共123栋,其中,晚清赣派民居风格建筑118栋,包含南昌总商会、持志堂、玉泰盐庄、罗英故居旧址等45栋历史风貌建筑。

铁柱万寿宫

更名

  • 西晋永嘉六年(312年),为纪念许真君,南昌民众始建铁柱万寿宫,初名旌阳祠。
  • 唐咸通年(860-874年),名铁柱观(铁柱宫)。
  •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名景德观。
  • 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改名延真观。
  •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改名铁柱延真宫,当朝御书“铁柱延真之宫”的匾额置于宫上。
  • 明正统元年(1436年),又复名铁柱宫。
  •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世宗赐名妙济万寿宫。
  •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改名万寿宫。

修缮

  • 景定元年 (1260),毁于兵火,元大德七年(1303),再遭火灾。后重修,经四年,于大德十一 年(1307)建成。
  • 元泰定三年(1326)又火,后再以次重建。
  • 明正德(1506~1521) 间,赐金修葺。
  • 嘉靖(1522~1566)中,再遭火焚,两赐帑金助修。
  • 万历二十八年(1600),再遭火焚,当即重修。
  • 清康熙十四年(1675),雍正二年(1724),乾隆四十六年(1781),道光二十三年(1843),同治九年(1870),光绪二年(1876),皆曾重加修葺。
  • 民国四年(1915年),宫旁商店失火,延烧宫内,被焚大殿二座,重建万寿宫。
  • 1970年“文革”期间,该宫被拆除,旧址为第二十一中学。
  • 2013年,南昌市围绕“民俗、民间、民族”的规划主线,在铁柱万寿宫原址一带打造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

发展历史

  • 明代中期,南昌万寿宫地区就有“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踏,冬无寒土”之说。
  •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万寿宫街区内街巷已经形成。
  • 2011年,南昌市城乡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南昌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2013年,万寿宫祥丰钱庄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156处优秀近现代建筑之一。
  • 2021年2月6日,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对外开街运营。
  • 2022年6月17日,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年8月,南昌市万寿宫文化街区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 2023年12月,被中国侨联确认为第十一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 2023年3月1日,万寿宫旅游休闲街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南昌市万寿宫文化街区

主要景点

宝庆银楼
宝庆银楼,位于中山路与翠花街交叉口,建于民国初年,是纯粹的西洋风格建筑,曾经与江西大旅社同为南昌地标。宝庆银楼曾经作为旧城区商业经营重要场所。

持志堂
持志堂,位于广润门街道合同巷28号。持志堂始建于清朝,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吊顶有雕花,面积为600多平方米。

祥丰钱庄
祥丰钱庄,位于广润门街道合同巷37号。祥丰钱庄始建于民国初期,东西朝向,占地400平方米,外墙是中西合璧样式,正门上方饰一混凝土现浇拱形檐棚。内部总体为穿斗木架构,用料考究气派。进门内部一进为封闭式两层木结构,二进天井东侧为正堂,两侧为厢房,另有楼梯可达二层。

万寿宫晚会

赣文化印记

江西地方文化的代表——万寿宫,有着1700余年的历史,其中被誉为天下万寿宫之祖庭的便是位于南昌老城核心区的铁柱万寿宫。与其一街之隔的广润门码头,位于抚河古道上,这里曾码头林立,货物川流不息,来往过客都会在此停留,在明清时期就是江南三大商贸中心之一。“万寿宫”也由此发展成遍布世界各地的“江西会馆”,成为凝聚江西移民和江右商帮的精神纽带。

万寿宫是江西地方文化的代表符号。它因祭祀而起,因江西移民的迁徙而盛,又随“江右商帮”的崛起而遍布五湖四海。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有万寿宫1400多座,其中近千座位于江西以外的地区,甚至漂洋过海“落户”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上千座万寿宫中,位于南昌市西湖区的铁柱万寿宫最为特殊,曾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

为了复活这一重要人文地标,南昌花了近十年时间,对其及周边老街进行复原重建,通过引进老字号、非遗、创意产业等优质文化业态,植入现代文旅思路,赋予其新的生命。如今,在铁柱万寿宫附近,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有街巷里的烟火人间,有历史深处吹来的国潮风,千年传奇正在续写新的故事。

万寿宫游客

万寿宫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与当地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江西历史上水患频发,民众多受其害。西晋时期,道教净明派祖师许逊真君带领弟子治平水患,为此,江西人世代奉其为“福主”。西晋永嘉年间,为纪念许真君,南昌民众始建铁柱万寿宫,初名旌阳祠。

这里自此成为海内外万寿宫的祖庭。

遍布各地的万寿宫还是近代许多历史瞬间的见证者,让人得以触摸更为真实的中国。1912年10月,孙中山受时任江西都督李烈钧之邀,来到南昌,并在铁柱万寿宫发表了精彩演讲;1927年9月9日,由卢德铭担任总指挥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九江修水渣津,其总指挥部便设于此地的万寿宫。

时光更迭,历史的洪流在沧桑中曲折延续。对今天的许多江西人而言,万寿宫三个字是一种情结,牵系着当年号称“无赣不成商”的辉煌篇章,饱含着对江西美好未来的殷殷期盼。

旅游信息

门票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是开放型的街区,进入街区不需要门票。

交通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连通南昌地铁1号线万寿宫站和南昌地铁3号线八一馆站。

概述

在江西南昌新建区,坐落着一座著名道教庙宇——西山万寿宫(另见铁柱万寿宫),每年农历七月二十至九月初一,这里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庙会。前来进香的民众不仅有本土十里八乡、方圆几十里上百里的,也有从福建、广东、湖南等外省远道而来的。每当此时,人们敲锣打鼓、燃香起舞、祈祷敬拜,以纪念“普天福主”许真君

庙会

西山万寿宫是净明忠孝道的祖庭,又名玉隆万寿宫,江南著名的千年古观,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二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八福地,为纪念东晋名道许逊而建,迄今己有1600余年历史。今日西山万寿宫古柏参天,丹井丹炉,香烟缭绕,仙道遗风,已成为钟响磬鸣,香客云集,远近闻名的道教旅游胜地,道家养生福地。

西山万寿宫

2004年,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兼任西山万寿宫住持后,增添了万寿宫在海内外的影响。2005年11月,西山万寿宫联合南昌万寿宫和台湾净明忠孝道教协会,举行了隆重的“海峡两岸净明道归宗传度祈福大法会”,更是揭开了净明宗在新时期道教史上新的篇章。

香火不断的西山万寿宫

更名历史

  • 西山万寿宫初名许仙祠
  • 南北朝时 “许仙祠”迭名为“游仙观”
  • 宋太宗、真宗、仁宗等先后赐书“游帷观”为“玉隆宫”
  • 宋徽宗手书“玉隆万寿宫”匾额
  • 元代,玉隆万寿宫为江南正一符篆道派四大宗坛之“净明宗坛”
  • 明洪武皇帝赐“妙济万寿宫”新额一方

修建历史

  • 晋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八月初一,净明道祖许逊功行圆满,得道成仙,携家四十二口“拔宅飞升”,族民乡绅立许仙祠祀之
  • 宋徽宗称年间进行扩建,兴建了正殿、三清殿、老祖殿、谌母殿、蓝公殿、玄宗殿和玉皇、紫微、三官、敕书、玉册五阁,以及12小殿、7楼、3廊、7门、36堂
  • 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重加修葺
  • 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重修大殿。泰定二年(1325年),改建十一大曜殿 、十二真君殿及祖师祠堂
  • 明万历十年(1582年),在司空吴桂芳、司冠李迁、司马万恭的倡议下重修玉隆万寿宫部分殿堂
  • 清康熙二年(1663年),复大规模重修,又增建了关帝阁、宫门
  • 清乾隆二年,江西巡抚岳浚瞀会所属府县捐款修建万寿宫
  • 1983年,南昌新建县人民政府筹款重修万寿宫

建筑特色

西山万寿宫宫门之内,正殿琉璃为瓦,重檐画栋,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绣金帷里,许真君塑像端坐中央,坐像头部为黄铜铸成,重500斤。12真人分列两旁,吴猛、郭璞站立坛前。

许真君塑像

高明殿等三殿之前,6株参天古柏苍老遒劲,四季常青,相传最大一株为许真君亲手所植。

高明殿

宫门左侧的八角井,相传当年许真君铸铁为柱,链钩地脉,以绝水患。

宫门左侧的八角井

宫外还有大量的辅助建筑,如接仙台、云会常、冲升阁等形成一个以万寿宫为中心的古建筑群。远眺西山万寿宫,万顷绿海中,琉璃瓦黄绿相间,绚丽多彩,飞檐串串铜铃,金光闪烁,层层斑斓的宫顶,突兀鹤立,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疑是天上宫阙。

远眺西山万寿宫

主殿以外,供奉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三清殿,供奉玉皇大帝的玉皇殿,供奉三官“尧、舜、禹”的三宫殿,以及供奉关公的关公殿等。

三清殿
玉皇殿

文物保护

1957年7月,西山万寿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新建区人民政府特组织专门机构,设置专人,募款重修。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恢复八座巍峨大殿和一些附属建筑,并广植花木,使玉隆万寿宫成为宗教旅游胜地。

万寿宫全景图

相关人物

- 阅读剩余部分 -

概述

绳金塔,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东侧,原南昌城进贤门外,始建于唐天祐年间(904—907年),现存塔体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建。相传建塔前异僧惟一掘地得铁函一只,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分别刻有“驱风”、“镇火”、“降蛟”字样),还有金瓶一个,盛有舍利子三百粒,绳金塔因此而得名。

绳金塔为江南典型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高50.86米,塔身为七层八面内正外八形,其朱栏青瓦,墨角净墙及鉴金葫芦型顶,有浓重的宗教色彩,飘逸的飞檐,并悬挂铜铃。景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已建成千佛寺、孔子纪念堂(文庙)、隆兴戏台、剑池、钟楼、绳金塔石牌楼、绳金塔地宫出土文物陈列室、鸣江园、民俗村、七门风俗图长廊等建筑。绳金塔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绳金塔古朴秀丽,具有中国江南建筑的典型艺术风格,自唐代始建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绳金塔素有“水火既济,坐镇江城”之说,是南昌人的镇城之宝。

绳金塔

1987年12月28日,绳金塔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塔传说

每一个历史建筑都有其由来,绳金塔的建塔传说又是怎样的呢?

夜幕中的绳金塔

古时候的南昌是个水乡泽园。素有“木排之地”之说。常有蛟龙精作怪,闹风、水、火三灾,称为“三害”。被三害夺去生命的人不计其数。当时豫章郡牧刘太守,为了安抚百姓,开仓赈灾。贴榜招贤治理三害。

却说进贤门外一老人,姓金名牛根,生性聪明,略通文墨,还懂得一些风水。以搓牛绳为生,独生儿子丧生于四十年前的火灾之中。

金老头立志誓除三害,造福子孙。便一边搓牛绳,一边研究天文地理知识。三年的时间跑遍七门九州十八坡,走遍了三街六市和所有的里巷,考察了三湖九津的地形地势。绘制了豫章地理图和治水图,但仍然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的除害方法。

一天,金牛根梦一高僧,用禅杖在他家菜地重敲三下,说:“进贤门外,吾佛重地,水火既济,坐镇江城,在此建一塔,便永保平安。”老人立即挖地三尺得铁函一只,函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每一剑柄上镂刻着两个字:“驱风”,“镇火”,“降蛟”;金瓶舍利三百个;竹简一块,上面刻着二十个字的偈语:“一塔镇洪州,千年不漂流。金绳勾地脉,万载永无忧。”

次日,金老头便揭榜献策,太守便命人破土动工造塔。经过三年的时间,一座十七丈高,方圆十丈另八尺的七层宝塔和塔下寺终于建成。

那四根金绳在塔基底下伸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勾锁地脉;那三把宝剑高悬在法华殿上;那净重六十两的金瓶和金老头捐的四两黄金一起溶镀在塔顶上;那三百粒珍珠镶嵌在佛台上。

因金老头搓绳献金,挖地又挖到金瓶、金绳,所以就命名为“绳金塔”。

正门牌楼上高悬“永镇江城”烫金牌匾,往里看,很通透,一眼能见金塔首层大书一副对联:“深夜珠光浮舍利,半空金色见如来”寓意此塔黄金浇顶,内藏三百粒佛陀舍利。

宝鼎传说

绳金塔巍然耸立在进贤门外已经1100多年了,然而那葫芦形的塔顶却终年熠熠生辉,金黄金黄的光泽永远也不会褪去,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说这是一个“宝鼎”,传说在建塔的时候,地仙郭璞用风火宝铜在炼丹炉里锤炼了九九八十一天。安装的时候,禅月大师设坛祭天,花了九九八十一天才装上去的。

此鼎高约二尺八寸,周长一丈一尺八寸,里层是九九八百一十斤风火铜,外层是八八六十四两黄金。鼎内装有八卦,鼎壁画有水族水兽,鼎底刻有“驱风镇火,降妖伏魔”八个大字。因为有了这个宝鼎,南昌才避免了风、火、水三灾。

绳金塔宝鼎

历史沿革

每一处古老建筑都是多灾多难的,绳金塔也不例外,它见证了南昌千年的兴衰,豫章人民在它的见证下顽强,努力,而繁荣。绳金塔历经沧桑,屡兴屡毁。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绳金塔经历多次重建。

  • 唐天佑年间(904—907年),绳金塔始建。
  • 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南昌,绳金塔毁于兵火之中。
  • 明洪武元年(1368年),绳金塔重建。
  •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因塔体长期失修而“全仆于地,无一瓦一椽存矣”,在巡抚佟国勷的主持下重建。
  • 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道光二年(1822年)、同治七年(1868年)多次重修。
  • 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塔遭雷击起火,部分本质结构被焚。嗣后又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劫难,整座塔仅存砖砌塔体及葫芦形塔刹。

1985年,国家文物局、省、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绳金塔。自1989年维修后,历经十余年,自然损坏较为严重,由于当时木材未经防腐处理,木构件被雨水、潮湿等侵蚀而糟烂,有的被虫蛀、蚁啮而空朽,镏金铜皮(塔刹)锈损,油漆斑驳、脱落,砖石风化。

2000年6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绳金塔重焕勃勃生机。

2014年改造后的绳金塔,复古金塔西街焕醒老南昌记忆,金塔美食街在保留6幢住宅建筑的同时,建筑风格上一、二层原商业店铺采用一层内退,二层外扩的改造方式,下面两层通过返租形式规范业态。

在引进全国各地小吃的同时,又以南昌特色小吃为主。在业态布局上,已成功筛选入驻商户31家。整个街区分为A、B、C、D、E五部分。其中B区为中华老字号区,以本土老字号企业为主,兼顾全国知名老字号。

建筑特点

绳金塔为中国江南典型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高50.86米,塔身为七层八面(明七暗八层)内正外八形,其朱栏青瓦、墨角净墙及鉴金葫芦型顶特色鲜明。塔身每层均设有四面真门洞、四面假门洞,各层真假门洞上下相互错开,门洞的形式各层也不尽相同。

第一层为月亮门;第二、三层为如意门;第四至七层为火焰门,三种拱门形式集于一塔全国少见。塔刹高3米,最大直径1.75米,内以樟木构架为胎,外钉2—3毫米厚镏金铜皮。

1988年维修拆卸塔刹时发现,该塔刹为同治六年制造,而重修该塔是同治七年七月始至同治八年冬完成(见刘坤——《重修绳金塔记》)。由此可见,在施工之前就对塔刹有周密的考虑和设计,塔刹各部位尺寸比例匀称,线条柔和流畅。

绳金塔内旋步梯直通其顶层,直视湖山千里道,下窥城郭万人家(明、王直诗),是我市仅存的高层古建筑,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绳金塔层层“飞檐翘角,铜铃高挂”,“双树影回平野暮,百铃声彻大江寒”(明、吴国伦吟绳金塔诗)。绳金塔风铃每层一个音阶,七层七音,微风吹过,悦耳动听。

绳金塔风铃

地宫为塔基下的一种建筑设施,1988年在维修绳金塔的过程中,在其他宫和塔刹内发现一批珍贵文物(现陈于绳金塔千佛寺内)。有古谣云:“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藤”谐“滕”音,指滕王阁;“葫芦”,乃藏宝之物;“塔”,指绳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这首古谣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复繁荣昌盛。

- 阅读剩余部分 -

滕王阁

概述

滕王阁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西北,赣江东岸,是中国江南三大楼之一(另外两座是岳阳楼黄鹤楼),享有西江第一楼之美誉。历史上滕王阁屡遭毁坏和重建,现在的建筑是1989年在原址重建的。今天的滕王阁为宋式建筑,以梁思成的这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为根据,并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重建的,于1989年10月8日建成,成为南昌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梁思成绘制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

滕王阁共九层,主体建筑为宋代木结构,可见其宏伟。

滕王阁历史

滕王阁始建于公元 653 年,由唐太宗之弟、唐高宗之叔父李元婴所建。639 年,李元婴被封为滕王,早年居住在苏州。652 年,他被任命为南昌太守,滕王阁成为他的住所,故名滕王阁。

唐代滕王阁图

20多年后,当时的洪州都督阎公首次重修。竣工后,阎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记事,途经于此的王勃就是于此时写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阁序》。并由此令滕王阁名扬四海。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赞道:“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清代诗人尚镕《忆滕王阁》诗云:“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

后来历经宋、元、明、清,滕王阁历次兴废,先后修葺达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筑规制也多有变化。

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阎公重修此阁,王勃写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贞元六年(790年)和元和十五年(820年),御史中丞洪都观察使王仲舒两次重修,韩愈为之作《重修滕王阁记》。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夏,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观察使纥干于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宋朝大观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阁,丞相范致虚为之作《重建滕王阁记》曰:阁“崇三十有八尺,广旧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为庑,夹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压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元代姚遂《新修滕王阁记》称宋阁“其基城为阁……大抵非唐屋矣”

宋代滕王阁图

元代滕王阁几经战乱而破败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阁,阁高五丈六尺。

元统二年(1334年),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儿游登滕王阁,下令重修,第二年七月竣工。

元代滕王阁图

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胜利后,朱元璋在滕王阁举办庆功宴会,命诸大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

朱元璋滕王阁庆功宴会图

正统初年,江西布政使吴润重建,改阁名“迎恩馆”。景泰三年(1452年),都御史韩雍巡抚江西,重建之,“堂高逾二十尺,而楼又逾其半,宏深富丽,……”;成化二年(1466年),布政使翁世资重建“西江第一楼”,同年十月落成,工部尚书谢一夔作《重修滕王阁记》。

正德十四年(1519年)滕王阁亦毁于宁王朱宸濠兵乱。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陈洪谟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书罗钦顺撰《重建滕王阁记》曰:“阁凡七间,高四十有二尺,视旧有加。”;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江西巡抚王佐重修。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一次毁于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晋、大中丞王佐发起募资重建,再由王在晋撰《重建滕王阁碑记》,捐款人“皆得列名于右”。崇祯六年(1633年)江西巡抚解石帆捐款重修滕王阁,由邹维琏撰《重造滕王阁记》。

清代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围攻南昌,滕王阁付之一炬。十一年(1654年),由巡抚蔡士英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阁毁于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阁又遭火焚,由中丞宋荦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阁又大火,江西巡抚张志栋重建滕王阁,落成,立即飞奏朝廷。康熙大喜,亲书董其昌之《滕王阁序》以赠。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又被大火烧毁,惟“御碑亭”幸存,巡抚郎廷极随即重建。

雍正九年(1731年)阁毁于火。

乾隆元年(1736年),由江西总督赵宏恩、巡抚俞兆岳重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江西巡抚何裕成重建。

嘉庆年间,滕王阁年久失修,江西巡抚秦承恩、江西巡抚先福先后重修。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阁遭火毁,不久修复;道光二十八年,阁又遭火毁,江西巡抚傅绳勋重建。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赖汉英、胡以晃率军进攻南昌,围城三月,清军方面由安徽巡抚江忠源稳守南昌,把总李光宽被太平军乱枪轰毙,滕王阁烧成一片灰烬。

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西巡抚刘坤一主持集资重建。

光绪末年(1908年),阁又遭火焚,于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此时清廷内外交困,民穷财尽,修阁规模大不如前。

清代滕王阁照片

1926年滕王阁再度毁于军阀混战,赣军师长岳思寅下令火烧南昌城外,大火延烧三日,街巷尽成焦土。1927年纵火者张风歧、岳思寅等被处以死刑,此后50多年一直没有重修。

- 阅读剩余部分 -

朱耷-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1626年—1705年),谱名朱统𨨗(音劝),别名朱耷(音搭),法名传綮(音磬),字刃庵,号八大山人、彭祖、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江西新建人,祖籍直隶凤阳(今安徽),明朝宗室、辅国中尉、书画家,与石涛、髡残、弘仁并称为清初「四僧」。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国画大师,其艺术思想融合了儒、释、道文化精髓,其艺术风格深邃、空灵、含蓄、自然,表现了中国绘画追求的崇高意境,其艺术技巧达到了中国笔墨功夫的最高境界,“三百年来领袖群伦”,其后历代大师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莫不对其推崇备致而心追手摹。1959年,南昌成立八大山人纪念馆,全馆以青云谱古建、真迹馆、艺术研究中心而组成,

人物生平

八大山人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

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其祖父朱多炡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父亲朱谋𪇼(音nán, nàn, nuó),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族叔朱谋垔(音音)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在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像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灭亡的日子,亦是崇祯帝忌日),一生以明遗民自居。

八大山人鹤形签押

顺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二十四岁时,更号个山和个山驴。顺治十年(1653年),朱耷二十八岁时,又迎母至新建县洪崖寺,在耕庵老人处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随从学法的一百多人。有人考证,朱耷从二十八岁到三十六,曾带着母亲和弟弟住在南昌市抚州门(进贤门)外绳金塔附近。当时此地茶室酒肆甚多,是劳动人民聚居之处。

朱耷生活清贫,蓬头垢面,徜徉于此。常喜饮酒,但不满升,动辄酒醉。醉时,大笔挥毫,一挥十多幅,山僧、贫士、屠夫、孤儿,向其索画,有求必应,慷慨相赠。

朱耷三十六岁时,想“觅一个自在场头”,找到南昌城郊十五里的天宁观。就在这一年,他改建天宁观,并更名为“青云圃”。“青云”两字原是根据道家神话“吕纯阳驾青云来降”的意思。并有用“飞剑插地,植桂树规定旧基”的说法,这也是该处现存唐桂的由来。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状元戴均元将“圃”改为“谱”,以示“青云”传谱,有牒可据,从此改称“青云谱”。

青云谱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院。相传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到此开基炼丹,创建道场,“炼丹成仙”。西汉时南昌县尉梅福弃官隐居于此,后建梅仙祠。晋朝许逊治水也在此开辟道场,始创“净明宗教”,易名为“太极观”,从此正式形成道统,属净明道派。唐太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逊又易名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敕赐名为天宁观。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朱耷前来访求先贤遗迹,很赏识这里的山川风景,于是在原有道院基础上进行重建,并改名为“青云圃”。从此,朱耷便成了青云圃的开山祖师。后人还建立了“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朱耷从三十六岁至三十八岁时,往返于南昌城与青云谱之间,青云谱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朱耷正式定居青云谱,约在三十九岁以后至六十二岁。他苦心孤诣经营这所道院,历时二十多年。

朱耷在度过了十三年的佛教徒生涯后,又成了一所道院的开山祖师。他的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不在于宗教信仰,而是为了逃避清朝满洲贵族对明朝宗室的政治迫害,借以隐蔽和保存自己。

八大山人《猫》

康熙十七年他五十三岁时,临川县令胡亦堂闻其名,便延请他随其僧长饶宇朴等到临川官舍作客年余。这使他十分苦恼郁愤,遂佯为疯癫,撕裂僧服,独自走回南昌。

一年多后,他又回到青云谱,并在这里度过“花甲华诞”。当他六十二岁时,不再做住持,便把道院交给他的道徒涂若愚主持。

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

朱耷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内北竺寺、普贤寺等地。僧友澹雪为北竺寺方丈,与朱耷交谊很深。澹雪亦善书法,性格倔强,后来因触怒了新建县令方峨,说他“狂大无状”、被抓进监狱,死在狱中。澹雪死后,北竺寺不久被毁。这段时间,朱耷外出云游,访友作画,画作颇多,这是朱耷创作旺盛时期。最后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盖了一所草房,题名为“寤歌草”。当时诗人叶丹曾作《八大山人》诗一首,描写他在这里的生活情况:“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丛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

朱耷就是在这所草屋中度过了他孤寂、贫困的晚年,直至去世。一说朱耷葬于南昌城郊窑湾了英家山,但解放后迁墓时,仅见一些朽木铁钉,未见骸骨,可能是他的衣冠冢。牛石慧墓在青云谱南将军岭,墓中有骨灰一罐,解放后亦迁葬于青云谱内吐珠山。另据《新建县志》《西山志》载:朱耷墓在县西北三十里即今西山璜溪公社的猴岭一带。墓葬确在何处,已难查考了。

- 阅读剩余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