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胡先骕 下的文章

胡先骕

概述

胡先骕(1894年5月24日—1968年7月16日),字步曾,号忏庵,江西省新建县人,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为晚清名臣胡家玉。植物学家、教育家、文化学者、诗人。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中国近代生物学的开创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开创者之一。

1921年,与刘伯明、梅光迪、吴宓等发起成立综合性人文学术刊物《学衡》,致力于维护中国文化,发展国学。对新青年派打倒中国文化、推崇西方文化的观点不以为然。

1955年,对于当时苏联流行的李森科获得性遗传理论,胡先骕在《植物分类学简编》一书中公开表示批评。与谈家桢等主张发展基于基因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其未能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据称是由于他对李森科理论的批评态度;另有观点认为是由于他在1949年之前所持的政治立场。

“文化大革命”中复遭批斗、查抄,1968年7月16日因突发心肌梗塞逝世,终年74岁。

出版有《植物分类学简编》《胡先骕诗文集》《忏庵诗选注》《胡先骕全集》等。

生平

  • 1894年5月24日(阴历四月二十),生于江西省南昌系马桩祖屋。祖籍江西新建,联圩乡治坪洲中胡村人。
  • 1906-1909年 在南昌府洪都中学堂就读。
  • 1909-1912年 京师大学堂预科学习。
  • 1913-1916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农学院学习,获植物学学士学位。
  • 1916-1918年 任江西省庐山森林局副局长,又调任江西省政府实业厅技术员。
  • 1918-1923年 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农科教授;1921年与秉志创办东南大学生物系,兼生物系主任;1922年,与秉志、杨杏佛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
  • 1923-1925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学习,获博士学位。
  • 1926-1928年 辞东南大学教职,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专职研究。
  • 1928年 与秉志等在北京创办了静生生物调查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的前身)。
  • 1928-1932年 任静生生物调查所植物部主任。长期主持编辑《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 兼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教授。
  • 1932-1940年 任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兼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教授。1934年发起中国植物学会,为中国植物学会第一任会长。
  • 1934年创建庐山森林植物园、1938年创建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
  • 1940-1944年 任国立中正大学首任校长。
  • 1945-1949年 任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1948年与国立中央大学郑万钧教授发表“活化石”水杉,引起了各国植物学家的关注。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 1950-1968年 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 1968年5月,胡先骕遭中科院植物所通知“停发工资”,并被勒令身批国民党党旗,将平生所藏书籍、字画运送至单位。
  • 1968年7月16日,胡先骕于家中突发心肌梗塞,就此辞世;他去世的当日,曾遭单位通知次日赴单位继续接受批斗。
  • 1979年 被平反。1979年5月15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胡先骕追悼会。
  • 1984年7月10日 骨灰安葬于庐山植物园的松柏区水杉林内。胡先骕的墓地。

胡先骕

主要著作

  • 《高等植物学》(与邹秉文、钱崇漱合著)
  • 《中国植物图谱》(1-5卷,与陈焕镛合著)
  • 《中国蕨类植物图谱》(第2卷,与秦仁昌合著)(NLC 001108084)
  • 《中国森林树木图志》(第2卷)
  • 《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NLC 001035172)
  • 《植物分类学简编》(NLC 001115578)
  • 《经济植物学》(NLC 001045590)
  • 《经济植物手册》
  • 《国产牧草植物》
  • 《胡先骕全集》

胡先骕手迹

《中华民族之改造》手稿第二章
《中华民族之改造》手稿第二章

《龙凤》杂志载《中华民族之改造》绪论
《龙凤》杂志载《中华民族之改造》绪论

胡先骕批校
胡先骕批校

科学巨匠的多样人生

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

胡先骕先生是“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毛泽东语)和开创者、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今天,人们在上海的马路上或乡下道路旁经常可以看到的水杉,就是胡先骕1948年与郑万钧联合命名的。这一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植物学发现”。在那之前,大家只发现了水杉化石,活的水杉没有人见过,因而以为它被冰川季给淹没了,胡先骕的发现在世界植物学、古生物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他人生非常高光的时刻。他给水杉命名后还写了诗歌《水杉歌》,陈毅读后评价:“胡老此诗,介绍中国科学上的新发现,证明中国科学一定能够自立且具有首创精神,并不需要俯仰随人。”

胡先骕人生的高光时期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到1949年间,他研究的高潮期基本也是这段时间。但他并非没有遭遇过低谷期。在1955年出版的《植物分类学简编》这本书里,胡先骕批判了当时苏联的生物学家李森科。李森科的地位比较高,当时的人们认为他讲的都是对的。但李森科否定了孟德尔等人的遗传学发现,阻碍了相关科学领域的进步。胡先骕根据自身科研经验,对李森科进行了批判。但因为李森科当时在中国的影响非常大,胡先骕从那时起就经常受批判。这对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968年,他患心脏病去世。

胡永红认为,从胡先骕的生平可以看到,不管是教育还是研究工作,他主要的业务一直是在植物学这个方向上。胡先骕1928年与秉志等人在北京创办了今天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前身——静生生物调查所,任静生生物调查所植物部主任,研究范围包括植物和动物学,并长期主持编辑《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他本人共出版中文论文48篇、英文论文79篇、著作12部、植物图谱7卷,经常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这些已收录于《胡先骕全集》。他发布了新的化石植物88种,现在还活着的植物2科17属410种及种下单元(隶属于69科),其中包括中国学者发表的第一个属级新类群——秤锤树属。当时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发现那么多的物种,而且得到特别高的认可,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胡先骕还发现了一个植物科,比发现“种”和“属”的难度更大。鲁迅小说里的植物——掌叶覆盆子,也是胡先骕根据其地理分布给出学名的。他在1934年最早提出编撰的《中国植物志》经过5代、300多位专家的薪火相传,到2004年全部完成出版,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些都表明他的植物学功底非常深厚。”胡永红说。

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胡先骕还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真正将中国的植物学研究置于全球植物学研究体系中,与世界上众多学术机构建立了联系,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使他主持机构的植物学研究完全与国际同步。他自己创办英文刊物,把中国的一些研究进展推到全球,和全球进行交流,他本人则与当时国际上的主流学者和知名科学家保持了密切联系,包括在中国收集了4000多种植物的英国植物猎人亨利·威尔逊、一位奥地利植物学家、帮助中国与国外机构交换种子标本的科学家、介绍水杉的发现并把水杉推广到全球产生影响力的国际友人、与他保持了30多年书信往来的爱尔兰比尔城堡里那位将中国的两种牡丹杂交获得牡丹后代的伯爵……

胡先骕一生创办了许多植物学研究机构,包括东南大学生物系,也就是今天南京大学的生科院;1922年底,他与秉志等在南京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生物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领导秉建立了植物标本馆、实验馆和图书馆;他还指导创办了当时的西部科学院(现重庆自然博物馆)生物研究所,发起筹建了中国植物学会,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野外采集和调查植物资源的工作。

1938年,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和云南省教育厅合办的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前身)成立,胡先骕任所长。成立于抗战烽火中的农林植物所,集聚了胡先骕、严楚江、汪发缵、唐进、陈封怀、陈焕镛、匡可任、王启无、郑万钧、俞德浚、张伯英、蒋英、蔡希陶等著名植物学家,在云南省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包括森林树种、经济植物、药用植物的调查采集,烟草的引种栽培试验,云南松地理种源的生态习性观察和重要乔灌木植物的繁殖试验等多项研究,编辑出版年度研究汇报。在抗日战争期间,这个研究所实际上是“中国植物分类中心”。

1928年静生所成立合影 前排左起:何琦、秉志、胡先骕、寿振黄 后排左起:沈嘉瑞、冯澄如、唐进
1928年静生所成立合影 前排左起:何琦、秉志、胡先骕、寿振黄 后排左起:沈嘉瑞、冯澄如、唐进

胡先骕首先向时任江西省省长熊式辉游说,同时与江西省农业院进行联系,于1934年达成了由静生生物研究所与江西省农业院在庐山合办庐山森林植物园(即今天的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性质属于民办官助,这是我国创建最早的成规模亚高山植物园。胡先骕还最早提出了“国家植物园”(当时叫“中央植物园”)的概念,已经认识到植物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植物不仅是给大家看看或玩玩的,更多的是要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在当时就提出了“如何使经济植物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问题。直到今天,这依然是植物园的一个核心职能。像“城市绿化不只是简单地种树,而是要长远的、整体性地考虑如何使植物在气候变化下生长得好”“如何维持绿化的长期性”“如何利用植物改善我们的环境和健康”这些理念,老先生在他的书里都已经提到过了。最近,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被列为国家植物园候选名单中的14个植物园之一。

培养了大量植物学人才

除此之外,胡先骕还培养了大量的植物学人才。由于发表新的种一定是基于模式植物,他专门派人到英国皇家植物园林邱园拍摄中国模式植物的照片,拍了2万多张照片送回国作为中国植物学家研究的基础资料。他送了两名学生到欧洲去收集、研究新的植物,这两位学生回来后发现了大量新种。他的学生中还有后来命名了中国产植物超过1000种的中国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

胡永红描述他感觉中的胡先骕“不圆润,看起来总是很严肃,因为他是真科学家,他总是在思考自己的问题,而且他总是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在他看来,胡先骕之所以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取得那么多的成果,是因为他能坚持把自己每天的时间关联起来,这是成为一名真正“大家”的基础。

徐自豪从一名文史研究者的视角探讨了胡先骕的学术精神和价值追求。胡先骕不仅在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还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造诣。这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使得他的学术研究和人生经历极富启发意义。徐自豪特别指出,面对伪科学的挑战和学术界的错误批判,胡先骕坚持科学真理,勇于发声,展现了科学家的担当和勇气。他对年轻学者的帮助和支持,以及他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充满了人情味,这种情感的传递和激励让后辈受益匪浅。胡先骕的科学家精神、人文情怀和坚韧不拔的品格具有跨越时空的影响力。

张修智对胡先骕的人文精神和诗学成就进行了评介。他眼中的胡先骕是一位博学多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富有历史意义,能够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风貌。他的篇篇诗作纯粹而饱含真情实感,贯穿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怀;同时,这些诗还记录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个人感受,具有诗史成分。

对真理真实,对自我真实

胡先骕一家三代学人,19卷《胡先骕全集》由他的孙女胡晓江为主编的团队举10年之力完成。胡晓江称赞祖父天才渊博,但最激励她的还是祖父贯穿一生的“对真理真实,对自我真实”“从来都觉得自己做得很棒,从来都一个人把大家的话都说了,然后大家也都很喜欢听”“主张在学科上要专精宏通,在人生上要‘全化”的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和丰富的人格魅力,简而言之,就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

嘉宾们从多个侧面传达的胡先骕先生,也让现场听众深切感受到“世间曾有胡先骕,宛若水杉同葱茏”。胡先骕的一生正如他所钟爱的水杉,挺拔、葱郁,为后人留下了一片学术的绿荫,为科学的天空添加了一抹浓重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