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滕王阁 下的文章

概述

绳金塔,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东侧,原南昌城进贤门外,始建于唐天祐年间(904—907年),现存塔体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建。相传建塔前异僧惟一掘地得铁函一只,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分别刻有“驱风”、“镇火”、“降蛟”字样),还有金瓶一个,盛有舍利子三百粒,绳金塔因此而得名。

绳金塔为江南典型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高50.86米,塔身为七层八面内正外八形,其朱栏青瓦,墨角净墙及鉴金葫芦型顶,有浓重的宗教色彩,飘逸的飞檐,并悬挂铜铃。景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已建成千佛寺、孔子纪念堂(文庙)、隆兴戏台、剑池、钟楼、绳金塔石牌楼、绳金塔地宫出土文物陈列室、鸣江园、民俗村、七门风俗图长廊等建筑。绳金塔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绳金塔古朴秀丽,具有中国江南建筑的典型艺术风格,自唐代始建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绳金塔素有“水火既济,坐镇江城”之说,是南昌人的镇城之宝。

绳金塔

1987年12月28日,绳金塔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建塔传说

每一个历史建筑都有其由来,绳金塔的建塔传说又是怎样的呢?

夜幕中的绳金塔

古时候的南昌是个水乡泽园。素有“木排之地”之说。常有蛟龙精作怪,闹风、水、火三灾,称为“三害”。被三害夺去生命的人不计其数。当时豫章郡牧刘太守,为了安抚百姓,开仓赈灾。贴榜招贤治理三害。

却说进贤门外一老人,姓金名牛根,生性聪明,略通文墨,还懂得一些风水。以搓牛绳为生,独生儿子丧生于四十年前的火灾之中。

金老头立志誓除三害,造福子孙。便一边搓牛绳,一边研究天文地理知识。三年的时间跑遍七门九州十八坡,走遍了三街六市和所有的里巷,考察了三湖九津的地形地势。绘制了豫章地理图和治水图,但仍然没有找到一个适合的除害方法。

一天,金牛根梦一高僧,用禅杖在他家菜地重敲三下,说:“进贤门外,吾佛重地,水火既济,坐镇江城,在此建一塔,便永保平安。”老人立即挖地三尺得铁函一只,函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每一剑柄上镂刻着两个字:“驱风”,“镇火”,“降蛟”;金瓶舍利三百个;竹简一块,上面刻着二十个字的偈语:“一塔镇洪州,千年不漂流。金绳勾地脉,万载永无忧。”

次日,金老头便揭榜献策,太守便命人破土动工造塔。经过三年的时间,一座十七丈高,方圆十丈另八尺的七层宝塔和塔下寺终于建成。

那四根金绳在塔基底下伸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勾锁地脉;那三把宝剑高悬在法华殿上;那净重六十两的金瓶和金老头捐的四两黄金一起溶镀在塔顶上;那三百粒珍珠镶嵌在佛台上。

因金老头搓绳献金,挖地又挖到金瓶、金绳,所以就命名为“绳金塔”。

正门牌楼上高悬“永镇江城”烫金牌匾,往里看,很通透,一眼能见金塔首层大书一副对联:“深夜珠光浮舍利,半空金色见如来”寓意此塔黄金浇顶,内藏三百粒佛陀舍利。

宝鼎传说

绳金塔巍然耸立在进贤门外已经1100多年了,然而那葫芦形的塔顶却终年熠熠生辉,金黄金黄的光泽永远也不会褪去,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说这是一个“宝鼎”,传说在建塔的时候,地仙郭璞用风火宝铜在炼丹炉里锤炼了九九八十一天。安装的时候,禅月大师设坛祭天,花了九九八十一天才装上去的。

此鼎高约二尺八寸,周长一丈一尺八寸,里层是九九八百一十斤风火铜,外层是八八六十四两黄金。鼎内装有八卦,鼎壁画有水族水兽,鼎底刻有“驱风镇火,降妖伏魔”八个大字。因为有了这个宝鼎,南昌才避免了风、火、水三灾。

绳金塔宝鼎

历史沿革

每一处古老建筑都是多灾多难的,绳金塔也不例外,它见证了南昌千年的兴衰,豫章人民在它的见证下顽强,努力,而繁荣。绳金塔历经沧桑,屡兴屡毁。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绳金塔经历多次重建。

  • 唐天佑年间(904—907年),绳金塔始建。
  • 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南昌,绳金塔毁于兵火之中。
  • 明洪武元年(1368年),绳金塔重建。
  •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因塔体长期失修而“全仆于地,无一瓦一椽存矣”,在巡抚佟国勷的主持下重建。
  • 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道光二年(1822年)、同治七年(1868年)多次重修。
  • 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塔遭雷击起火,部分本质结构被焚。嗣后又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劫难,整座塔仅存砖砌塔体及葫芦形塔刹。

1985年,国家文物局、省、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复绳金塔。自1989年维修后,历经十余年,自然损坏较为严重,由于当时木材未经防腐处理,木构件被雨水、潮湿等侵蚀而糟烂,有的被虫蛀、蚁啮而空朽,镏金铜皮(塔刹)锈损,油漆斑驳、脱落,砖石风化。

2000年6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绳金塔重焕勃勃生机。

2014年改造后的绳金塔,复古金塔西街焕醒老南昌记忆,金塔美食街在保留6幢住宅建筑的同时,建筑风格上一、二层原商业店铺采用一层内退,二层外扩的改造方式,下面两层通过返租形式规范业态。

在引进全国各地小吃的同时,又以南昌特色小吃为主。在业态布局上,已成功筛选入驻商户31家。整个街区分为A、B、C、D、E五部分。其中B区为中华老字号区,以本土老字号企业为主,兼顾全国知名老字号。

建筑特点

绳金塔为中国江南典型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高50.86米,塔身为七层八面(明七暗八层)内正外八形,其朱栏青瓦、墨角净墙及鉴金葫芦型顶特色鲜明。塔身每层均设有四面真门洞、四面假门洞,各层真假门洞上下相互错开,门洞的形式各层也不尽相同。

第一层为月亮门;第二、三层为如意门;第四至七层为火焰门,三种拱门形式集于一塔全国少见。塔刹高3米,最大直径1.75米,内以樟木构架为胎,外钉2—3毫米厚镏金铜皮。

1988年维修拆卸塔刹时发现,该塔刹为同治六年制造,而重修该塔是同治七年七月始至同治八年冬完成(见刘坤——《重修绳金塔记》)。由此可见,在施工之前就对塔刹有周密的考虑和设计,塔刹各部位尺寸比例匀称,线条柔和流畅。

绳金塔内旋步梯直通其顶层,直视湖山千里道,下窥城郭万人家(明、王直诗),是我市仅存的高层古建筑,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绳金塔层层“飞檐翘角,铜铃高挂”,“双树影回平野暮,百铃声彻大江寒”(明、吴国伦吟绳金塔诗)。绳金塔风铃每层一个音阶,七层七音,微风吹过,悦耳动听。

绳金塔风铃

地宫为塔基下的一种建筑设施,1988年在维修绳金塔的过程中,在其他宫和塔刹内发现一批珍贵文物(现陈于绳金塔千佛寺内)。有古谣云:“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藤”谐“滕”音,指滕王阁;“葫芦”,乃藏宝之物;“塔”,指绳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这首古谣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复繁荣昌盛。

- 阅读剩余部分 -

滕王阁

概述

滕王阁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西北,赣江东岸,是中国江南三大楼之一(另外两座是岳阳楼黄鹤楼),享有西江第一楼之美誉。历史上滕王阁屡遭毁坏和重建,现在的建筑是1989年在原址重建的。今天的滕王阁为宋式建筑,以梁思成的这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为根据,并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重建的,于1989年10月8日建成,成为南昌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梁思成绘制的《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

滕王阁共九层,主体建筑为宋代木结构,可见其宏伟。

滕王阁历史

滕王阁始建于公元 653 年,由唐太宗之弟、唐高宗之叔父李元婴所建。639 年,李元婴被封为滕王,早年居住在苏州。652 年,他被任命为南昌太守,滕王阁成为他的住所,故名滕王阁。

唐代滕王阁图

20多年后,当时的洪州都督阎公首次重修。竣工后,阎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记事,途经于此的王勃就是于此时写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阁序》。并由此令滕王阁名扬四海。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赞道:“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清代诗人尚镕《忆滕王阁》诗云:“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

后来历经宋、元、明、清,滕王阁历次兴废,先后修葺达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筑规制也多有变化。

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阎公重修此阁,王勃写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贞元六年(790年)和元和十五年(820年),御史中丞洪都观察使王仲舒两次重修,韩愈为之作《重修滕王阁记》。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夏,滕王阁毁于大火,江西观察使纥干于次日在原址上重建,同年八月竣工。宋朝大观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阁,丞相范致虚为之作《重建滕王阁记》曰:阁“崇三十有八尺,广旧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为庑,夹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压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元代姚遂《新修滕王阁记》称宋阁“其基城为阁……大抵非唐屋矣”

宋代滕王阁图

元代滕王阁几经战乱而破败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阁,阁高五丈六尺。

元统二年(1334年),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塔夫帖木儿游登滕王阁,下令重修,第二年七月竣工。

元代滕王阁图

明代洪武初年(1368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胜利后,朱元璋在滕王阁举办庆功宴会,命诸大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

朱元璋滕王阁庆功宴会图

正统初年,江西布政使吴润重建,改阁名“迎恩馆”。景泰三年(1452年),都御史韩雍巡抚江西,重建之,“堂高逾二十尺,而楼又逾其半,宏深富丽,……”;成化二年(1466年),布政使翁世资重建“西江第一楼”,同年十月落成,工部尚书谢一夔作《重修滕王阁记》。

正德十四年(1519年)滕王阁亦毁于宁王朱宸濠兵乱。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陈洪谟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书罗钦顺撰《重建滕王阁记》曰:“阁凡七间,高四十有二尺,视旧有加。”;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江西巡抚王佐重修。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又一次毁于火,江西左布政使王在晋、大中丞王佐发起募资重建,再由王在晋撰《重建滕王阁碑记》,捐款人“皆得列名于右”。崇祯六年(1633年)江西巡抚解石帆捐款重修滕王阁,由邹维琏撰《重造滕王阁记》。

清代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围攻南昌,滕王阁付之一炬。十一年(1654年),由巡抚蔡士英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阁毁于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阁又遭火焚,由中丞宋荦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阁又大火,江西巡抚张志栋重建滕王阁,落成,立即飞奏朝廷。康熙大喜,亲书董其昌之《滕王阁序》以赠。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又被大火烧毁,惟“御碑亭”幸存,巡抚郎廷极随即重建。

雍正九年(1731年)阁毁于火。

乾隆元年(1736年),由江西总督赵宏恩、巡抚俞兆岳重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江西巡抚何裕成重建。

嘉庆年间,滕王阁年久失修,江西巡抚秦承恩、江西巡抚先福先后重修。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阁遭火毁,不久修复;道光二十八年,阁又遭火毁,江西巡抚傅绳勋重建。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奉命出镇安庆,赖汉英、胡以晃率军进攻南昌,围城三月,清军方面由安徽巡抚江忠源稳守南昌,把总李光宽被太平军乱枪轰毙,滕王阁烧成一片灰烬。

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西巡抚刘坤一主持集资重建。

光绪末年(1908年),阁又遭火焚,于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此时清廷内外交困,民穷财尽,修阁规模大不如前。

清代滕王阁照片

1926年滕王阁再度毁于军阀混战,赣军师长岳思寅下令火烧南昌城外,大火延烧三日,街巷尽成焦土。1927年纵火者张风歧、岳思寅等被处以死刑,此后50多年一直没有重修。

- 阅读剩余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