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明 下的文章

喻昌
江南圣医喻嘉言

概述

喻昌(1585年—1664年),字嘉言,号西昌老人,中国江西新建(今南昌)人,明末清初著名中医学家。《清史稿》卷 502〈喻昌传〉载:“喻昌,幼能文,不羁,与陈际泰游。明崇祯中以副榜贡生八都止书言事,寻诏征不就,往来靖安间,披剃为僧,复蓄发游江南。顺治中侨居常熟,以医名,治疗多奇中,才辩纵横不可一世。”他医术精纯,对伤寒论有深入心得,又致力于写作与教授生徒,最具代表性的是《喻嘉言医学三书》-《寓意草》、《尚论篇》、《医门法律》,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与张璐、吴谦,被誉为“明末清初三大名医”。

喻昌与中医理论

喻氏之三纲学说
喻昌是研究《伤寒论》的著名医家之一。他认为,四时虽均有外感,但张仲景独详于伤寒,治伤寒之法,可变化而用于其他外感,故伤寒为四时外感之大纲。而在“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这就形成了喻昌三纲学说的主要观点。风伤卫用桂枝汤,寒伤营用麻黄汤,风寒两伤营卫用大青龙汤。用之得当,风寒立时解散,不劳余力。喻氏倡导三纲说的含义在于,麻黄、桂枝、青龙三方主治太阳表证。若表证辨治得法,则不会出现种种变证及传经之病,而能将伤寒病治愈于得病初期。因此,喻氏之三纲学说体现了张仲景早期治病的思想,虽然后世对此观点是否符合仲景原意,有无临床实际意义提出异议,但应当看到喻氏之说的积极意义。

对燥症的认识
至于燥气病机,喻氏认为,入秋并不遂燥,是大热之后,继以凉生,凉生而热解,渐至大凉,燥令乃行。虽然燥生于秋冷,但其性异于寒湿,却常偏于火热,这是因为“燥位之下,火气承之”,燥盛而兼火化之故。《内经》提出“燥胜则干”,故临床所见,干于外则皮肤皴揭,干于内则精血枯涸。津液耗竭,出现种种变化。总之,燥之为病,火热为盛而致。燥为秋金主气,故易伤肺脏。早在《内经》中就有“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的认识。这是燥伤于肺的病症。对于燥病的治疗,喻氏创立了著名方剂清燥救肺汤,该方由桑叶、煨石膏、生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等药组成,以治疗诸气膹郁,诸痿喘呕,肺之燥者。其用药的宗旨,强调治燥忌用辛香行气之品,以防伤津助燥。总之,喻氏于燥之论述,从其邪气生成,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原则,临床用药一一加以论述,可谓对燥症深刻认识的一大家,其影响十分深远,被后世医家所推崇,仍有很大影响。

诊治规范
喻昌十分注意诊治规范,并撰有专文讲述医案的书写。他说,书写医案时,必书“某年某月某地县,人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润若何,声之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乐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效,时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饮食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无有,脉之三部九候何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脉兼见,其症或内伤,或外感,或兼内外,或不内外,依经断为何病,其标本先后何在,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其药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剂中何剂,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以何汤名为加减和合,其效验定于何时,一一详明,务令丝毫不爽。”也就是说,需要仔细而全面地收集病症,不仅包括望闻问切的有关情况,同时亦包括天时、地理等自然情况,不仅包括各种病症表现,也包括致病的原因,病情的发展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辨证,正确施治。喻氏建立的这一诊治规范,充分体现了喻氏强调辨证论治的思想,注重科学、严谨的作风。

“大气”的认识
喻昌认为,人体之中存在有“大气”统摄于周身。正是由于大气的作用,才使五脏六腑、大小经络发挥各自的功能活动。若大气一衰,则人身的气机运动无源,既不能升降,又不能出入,致使“神机化灭,气立孤危”,再甚者则危及生命。正由于大气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故喻氏深刻加以研究。他认为人身之大气,即胸中之气,其气包举于肺之周围。由于大气的作用,使脏腑经络功能得以发挥,营卫之气得以统摄。而大气充斥于周身上下内外,无处不到,环流不息,致使通体活动功能正常,生命活力旺盛。大气虽为胸中之气,然胸中还存在着膻中之气、宗气。喻氏认为,膻中之气、宗气与大气虽出于同一部位,但有所不同,应当加以区分。
膻中之气为臣使之官,有其职位,说明有其具体的作用。大气则无可名象,没有具体作用,有如太虚之中包举地形一样,主持着整个自然界。宗气与营气、卫气分为三隧,虽为十二经之主,但有隧而言,说明有具体所指,而不同于大气之空洞无着落,二者亦不相同。因此,大气高于宗气、膻中之气以及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人身各种气均在大气的统摄之下,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以维持全身的功能活动。此即喻氏论大气的主要观点。该观点对后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论大气,创立升陷汤等,均与该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文中论大气虽强调其对人身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而在治疗时仍停留在既往一般用药水平,理论与治疗似有不合拍之处。其将大气与宗气、膻中之气加以区分,但其如何运用于临床实际,尚未阐发十分深入,故而后人不采纳其说者亦有之。

历史评价

喻昌在中医学理论研究方面颇有贡献,不仅于《伤寒论》的研究独有体会,倡导三纲学说,而且对于中医基础理论问题颇有建树。其大气论、秋燥论的观点亦为后世所称许。此外,其强调辨证施治,倡导诊治规范,亦很有学术价值。至于其临床经验亦十分丰富,治痢用活人败麦散以逆流挽舟,治关格用进退黄连汤升降阴阳等,都被后人所推崇。故而,喻氏成为清初三大医家之一,名噪一时。

明末名医喻嘉言论进退黄连汤

喻昌曰,黄连汤者,仲景治伤寒之方也。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以其胃中有邪气,阻遏阴阳升降之机,而不交于中土,于是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与此汤以升降阴阳固然矣。而湿家下之,舌上如胎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亦用此方何耶?后人牵强作解,不得制方之旨,又安能取裁其方耶?盖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汤之和法,于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助胃之中,但加柴胡一味透表,黄芩一味透里,尚恐圭角少露,有碍于和,于是去滓复煎,漫无异同。饮入胃中,听胃气之升者,带柴胡出表;胃气之降者,带黄芩入里,一和而表里之邪尽服。其有未尽者,加工治之,不相 格矣。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则在于上下,而不为表里,即变柴胡汤为黄连汤,和其上下,以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代生姜。饮入胃中,亦听胃气之上下敷布,故不问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皆可治之也。夫表里之邪,则用柴胡、黄芩;上下之邪,则用桂枝、黄连;表里之邪,则用生姜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干姜之辣以开之,仲景圣法灼然矣。昌欲进退其上下之法,操何术以进退之耶?前论中求之于中,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俟其荣气前通,卫气前通,而为进退也。然而难言之矣,格则吐逆,进而用此方为宜。盖太阳主开,太阳不开,则胸间窒塞,食不得入,入亦复出,以桂枝为太阳经药,和荣卫而行阳道,故能开之也。至于五志厥阳之火上入,桂枝又不可用矣,用之则以火济火,头有汗而阳脱矣,其关则不得小便。退之之法,从胃气以透入阴分,桂枝亦在所不取,但胃之关门一开,少阴主阖,少阴之气不上,胃之关必不开矣,昌意中尤谓少阴之脉沉而滞,与趺阳之脉伏而涩,均足虑也。《内经》常两言之∶曰肾气独沉,曰肾气不衡。夫真气之在肾中,犹权衡也,有权有衡,则关门时开时阖;有权无衡,则关门有阖无开矣。小溲亦何从而出耶?是则肾气丸,要亦退之之中所有事矣,肾气交于胃,则关门开;交于心,则厥阳之火随之下伏,有不得不用之时矣。进退一方,于中次第若此,夫岂中人所能辨哉?

【律四条】

凡治关格病,不知批 导 ,但冀止呕利溲,亟治其标,伎穷力竭,无益反损,医之罪也。

凡治关格病,不参诊人迎趺阳太冲三脉,独持寸口,已属疏略。若并寸口阴阳之辨懵然,医之罪也。

凡治关格病,不辨脉之阳虚阳实阴虚阴实,而进退其治,盲人适路,不辨东西,医之罪也。

凡治关格病,不崇王道,辄操霸术,逞己之能,促人之死,医之罪也。

魏良辅

概述

魏良辅(1489-1566),字师召,号此斋,晚年号尚泉、上泉,又号玉峰,新建(今江西南昌)人,明朝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1552)擢山东左布政使,三年后致仕,流寓于江苏太仓。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

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

生平

魏良辅熟悉音律,初习北曲,因不及北人王友山,乃钻研南曲。他的家乡盛行弋阳腔,而他却厌鄙弋阳,为改变所处的艺术环境,于嘉靖年间(1522——1565年)来到了当时南戏北曲十分活跃的太仓,居住在太仓南码头(现太仓市南郊镇)。

在当地驻军中,有很多人通晓音律,魏良辅常与他们切磋技艺和商讨乐理。这时,他结识了驻地的一位南曲专家、太仓卫百户过云适,常向他请教,每次度曲都要等到过认为满意了方肯罢休。他还请教从安徽寿州(今寿县)发配至太仓的善弦索、北曲的戏剧家张野塘。当时张正在军中服役,对魏的求教欣然应允,两人结为挚友。后来魏良辅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张野塘。

以后,魏良辅在过云适、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流传于太仓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加工整理,将南北曲融合为一体,既可使南曲“收音纯细”,又可命名北曲“转无北气”,从而改变了以往那种平直无意韵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舒徐委婉的“水磨腔”(昆腔)。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

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魏良辅从此名声大振,被誉为“国工”、“曲圣”,乃至昆腔(南曲)“鼻祖”。

著有《曲律》(一名《南词引正》)一书,是论述昆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什么叫“水磨腔”?

沈宠绥《度曲须知‧曲运隆衰》

嘉隆间有豫章魏良辅者,流寓娄东、鹿城之间。生而审音,愤南曲之讹陋也,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所度之曲,则皆“折梅逢使”、“昨夜春归”诸名笔;采之传奇,则有“拜星月”、“花阴夜静”等词。要皆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腔曰“昆腔”,曲名“时曲”;声场禀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盖自有良辅,而南词音理,已极抽秘逞妍矣。

我吴自魏良辅为“昆腔”之祖,而南词之布调收音,既经创辟,所谓“水磨腔”、“冷板曲”,数十年来,遐迩逊为独步。

魏良辅如何创发“水磨腔”

曲家魏良辅是如何的从唱腔改革昆山腔呢?简单说来,他是透过与同道的切磋,广汲博取,融合南北曲唱腔的优点而创发出来的;而这其间更有乐器的改良。

先说魏良辅与同道的切磋。

魏良辅根据李开先《词谑》的记载,他原本不过是众多弹唱家之一。《词谑》云:

琵琶有河南张雄……如余姚董鸾、丰县李敬、谷亭王真、徐州邹文学,……昆山陶九官、太仓魏上泉,而周梦谷、滕全拙、朱南川,俱苏人也:皆长于歌而劣于弹。……魏良辅兼能医。

可见在嘉靖间,魏良辅初起时不过是位“兼能医”、“长于歌而劣于弹”的人。而到了万历元年,他已成了远近知名的歌唱家。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五“正俗二”条:

松江近日有一谚语,盖指年来风俗之薄。大率起于苏州,波及松江。二郡接壤,习气近也。谚曰:一清诳,圆头扇骨揩得光浪荡;……九清诳,不知腔板再学魏良辅唱。……此所谓游手好闲之人,百姓之大蠹也。官府如遇此等,即当枷号示众,尽驱之农。不然,贾谊首为之痛哭矣。

何氏《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以后写于万历元年(一五七三),由所云“不知腔板再学魏良辅唱”,可知那时魏氏声名已经远播,那么在这期间,他何以致此声名呢?
明张大复(明嘉靖三十三年至明崇祯四年,一五五四—一六三○)《梅花草堂笔谈》卷十二“昆腔”条:

魏良辅,别号尚泉,居太仓之南关。能谐声律,转音若丝。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之属,争师事之惟肖。而良辅自谓勿如户侯过云适,每有得必往咨焉,过称善乃行,不,即反复数交勿厌。时吾乡有陆九畴者,亦善转音,愿与良辅角,既登坛,即愿出良辅下。

张大复系昆山人,年辈离魏氏不远,其《梅花草堂笔谈》写于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前后,故所言当可信。当魏氏创发水磨腔时,有他推服的过云适,有和他角胜负的陆九畴,有追随他师事他的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等人,他们彼此切磋乐理和唱法以提升昆山腔的艺术水准是可以想见的。

对此与张氏年辈相仿的潘之恒(明嘉靖三十五年至明天启二年,一五五六—一六二二),在其《鸾啸小品》卷三〈曲派〉云:

曲之擅于吴,莫于竞矣!然而盛于今仅五十年耳。自魏良辅立崑之宗,而吴郡与并起者为邓全拙,稍折中于魏而汰之润之,一禀于中和,故在郡为“吴腔”。太仓、上海俱丽于崑,而无锡另为一调。余所知朱子坚、何迈泉、顾小全皆宗于邓,无锡宗魏而艳新声,陈奉萱、潘少泾其晚劲者。邓亲授七人,皆能少变自立。如黄问琴、张怀萱,其次高敬亭、冯三峰,至王渭台皆递为雄,能写曲于剧,惟渭台兼之,且云:“三支共派,不相雌黄,而郡人能融通为一。”尝为评曰:“锡头崑尾吴为腹,缓急抑扬断复续。”言能节而合之,各备所长耳。自黄问琴以下诸人,十年以来新安好事家习之,如吾友汪季玄、吴越石颇知遴选,奏技渐入佳境,非能谐吴音,能致改吴音而已矣。

据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考证,潘氏作《鸾啸小品》时是万历四十五年(一六一七),那时继魏良辅“立崑之宗”已五十年,往上推溯,则“水磨腔”之创立当在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前后。那时邓全拙和他有所商榷,而五十年间,菁英辈出,昆山、苏州、无锡从魏良辅所发展出来的“三支共派”,彼此亦能“不相雌黄”。

潘之恒在《鸾啸小品》卷二〈叙曲〉亦云:

魏良辅其曲之正宗乎?张五云其大家乎?张小泉、朱美、黄问琴,其羽翼而接武者乎?长洲、昆山、太仓,中原之音也,名曰昆腔;以长洲、太仓皆昆山所分而旁出者也。无锡媚而繁,吴江柔而清,上海劲而疏。三方者犹或鄙之;而毘陵以北达于江,嘉禾以南滨于浙,皆逾淮之橘,入谷之莺矣。远而夷之,无论矣。间有丝竹相和,徒令听荧焉;适足混其真耳,知音无取也。

则魏良辅所以改良昆山腔,以“水磨腔”为昆腔之“正宗”,除了有同辈与他切磋琢磨外,更有为之“羽翼而接武者”,乃能宗派流衍。但即此已知,流衍的结果,必因地域不同而融入该方音该方言之“腔调”而产生各自不同的风格,所以同样是“昆山水磨腔”,但“无锡媚而繁,吴江柔而清,上海劲而疏。”而如果流衍之地域越远,其变化就越大,有如“逾淮之橘”了。

类似的资料,如钱谦益《初学集》卷三十七〈似虞周翁八十序〉云:

翁美须眉,善谈笑,所至倾其座客。昆山有魏生者,着《曲律》二十余则,时称“昆山腔”者,皆祖魏良辅。翁与魏生游旬月,曲尽其妙。每中秋坐生公石,歌伎负墙,人声箫管,喧呶不可辨。翁一发声,林木飘沓,广场寂寂无一人。识者曰:“此必虞山周老”,或曰:“太仓赵五老”。赵五老者,良辅高足弟子也。翁既以医游贤大夫,又时时游少年场……浔水董宗伯尝邀翁过其第,置酒高会。苕上吴允兆闻翁善歌,且不能酒,为令章以难翁。

据《初学集》考查,知周似虞生于明嘉靖十八年(一五三九),卒于崇祯四年(一六三一),年辈晚于魏良辅,此文中“翁与魏生游”之“魏生”,犹今所云“魏先生”为尊称之语。可见魏良辅与周似虞皆知医能曲,两人因此交游,周似虞唱曲之功力,必得诸魏良辅不少指点;魏氏另有一位“高足弟子”太仓赵五老。“太仓赵五老”,流沙〈魏良辅的生平及其他〉考为“太仓人,名淮,字长源,号瞻,善医,能诗。”

又常熟人冯舒《容居集》有〈感怀诗一首赠钱大履之〉,诗作于崇祯庚午(三年,一六三○)诗前有序,谓:“今一岁中而弃者且五人”,其一人名安㧑吉,云:

友人安十者,讳㧑吉,无锡名家子。父有金百万。君最幼,仅得百之三。浪游三十年,尽圮其业,流寓余里中。能歌南曲,自云受之昆山魏良辅,分刌节度,累黍不差。常曰:“南曲有宫有调,声亦别焉。能歌者发声即辨,不待终曲也。今之歌者,何足道!”

则无锡人安㧑吉也是魏良辅的嫡传弟子,由其“南曲有宫有调”诸语,可见安氏精于乐理。而南曲经魏良辅改革,已由不寻宫数调到必严守宫调矣。又清张潮辑《虞初新志》卷四载明末清初余怀〈寄畅园闻歌记〉云:

有曰:南曲盖始于昆山魏良辅云。良辅初习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缕心南曲,足迹不下楼十年。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良辅转喉押调,度为新声。疾徐高下,清唱之数一依本宫;取字齿唇间,跌换巧掇,恒以深邈助其凄唳。吴中老曲师如袁髯、尤驼者,皆瞠乎自以为不及也。……而同时娄东人张小泉、海虞人周梦山竞相附和,惟梁谿人潘荆南独精其技。……全曲必用箫管,而吴人则有张梅谷,善吹洞箫,以箫从曲;毘陵人则有谢林泉,工擫管,以管从曲,皆与良辅游。而梁谿人陈梦萱、顾渭滨、吕起渭辈,并以箫管擅名。

所云“足迹不下楼十年”盖极形容魏氏用力之勤。而由此亦可见曲师如袁髯、尤驼、周梦山、潘荆南、张梅谷、谢林泉等皆与魏良辅相过从,或彼此切磋,或作为羽翼,亦是自然之事。又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十〈纪闻〉云:

因考弦索之入江南,由戍卒张野塘始。野塘河北人(按《野获编》卷二十五谓寿州人),以罪谪发苏州太仓卫;素工弦索。既至吴,时为吴人歌北曲,人皆笑之。昆山魏良辅者,善南曲,为吴中国工。一日至太仓闻野塘歌,心异之,留听三日夜,大称善,遂与野塘定交。时良辅五十余,有一女亦善歌,诸贵争求之,良辅不与。至是遂以妻野塘。吴中诸少年闻之,稍稍称弦索矣。野塘既得魏氏,并习南曲,更定弦索音,使与南音相近。并改三弦之式,身稍细而其鼓圆,以文木制之,名曰弦子。明王太仓相公方家居,见而喜之,命家僮习焉。其后有杨六者(即杨仲修)创为新乐器,名提琴。……提琴既出,而三弦之声益柔曼婉扬,为江南名乐矣。……分派有三:曰太仓、苏州、嘉定。……太仓近北,最不入耳;苏州清音可听,然近南曲,稍失本调。惟嘉定得中。

又清陈其年〈赠袁郎〉:

嘉隆之间张野塘,名属中原第一部。是时玉峰魏良辅,红颜娇好持门户。一从张老来娄东,两人相得说歌舞。

由这两条资料可知魏良辅不止与擅歌北曲弦索调的张野塘定交,而且妻之以女使成翁婿之亲;野塘并因此习南曲,更定弦索音,使与南音相近,又改乐器三弦之制而为弦子,杨六(即杨仲修)又据此创为提琴,于是其声益柔曼婉扬;于是北曲弦索调亦可以入昆山水磨腔矣。也就是说,魏良辅又与其婿野塘合作,将北曲弦索调融入了昆山水磨腔之中,北曲因之可用“磨调”歌之。(见魏氏《南词引正》)。而“磨调”在北曲亦有太仓、苏州、嘉定三派之分。

又苏州府长洲人钮少雅《南曲九宫正始‧自序》云:

弱冠时,闻娄东有魏良辅者,厌鄙海盐、四平等腔,而自制新声,腔用水磨,拍捱冷板,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闻之悲泣,雅称当代。余特往之,何期良辅已故矣。计余之生,与彼相去已久。访闻衣拂之授,则有张氏五云先生,字盘铭,万历丁丑进士,北京都水司郎中,加赠奉政大夫。今闲居村下,余即具刺奉谒,幸即下榻数旬,且又情投意惬。不意适有河梁恨促,幸而临别以余同里芍溪吴公相荐。芍溪者,迺先生之得意上首也。余归,即具刺谒之,幸亦无拒,余仍以五云之礼事之,彼亦以五云之道教我。彼此相得,先后三年。何意彩云易散,芍溪蓦逝矣。悲哉!越岁余,不意幸复识小泉任翁,怀仙张老。然此二公亦皆良辅之派也。赖其晨夕研磨,继以岁月,但虽不能入魏君之室,而亦循循乎登魏君之堂。虽然,余本薄劣鄙夫,何承荐绅相爱,时有醉月之邀,不绝登山之约,筐篚载道,奉命奔驰。道遇武陵黄海,荆溪魏圹之招,共延及二十载。至是长卿游倦,马齿加衰,思欲掩息穷庐。何期本里又值郑、郭、徐三宅相爱,又延及九年,此时年将耳顺矣!……历至辛卯清和,始得辞笔,……计前后共历二十四年,易稿九次,方始成之,余其年八十有八矣!

这段钮氏〈自序〉就是上文所云顾笃璜和流沙用以推论魏良辅在万历十四年(一五八六)尚存活人间的主要资料。而由此亦可见张五云(新)、吴芍溪、任小泉、张怀仙亦皆魏良辅的嫡传弟子。

总结以上可知魏良辅创发水磨腔时,过云适、袁髯、尤驼三人是他的前辈,他自叹不如过,而袁、尤二人自认不及他。和他同时的吴中善歌者有陶九官、周梦谷、滕全拙、朱南川(见《词谑‧词乐》)、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陆九畴(见《梅花草堂笔谈》卷十二)、朱美、黄问琴(《鸾啸小品‧叙曲》)、周梦山、潘荆南、张梅谷、谢林泉(〈寄畅园闻歌记〉),以及他的女婿张野塘(《阅世编‧纪闻》)、他的弟子安㧑吉(冯舒〈感怀诗一首赠钱大履之〉)、周似虞(《初学集》卷三十七)、张新、吴芍溪、任小泉、张怀仙(《南曲九宫正始‧自序》)等不是和他切磋就是作为他的羽翼,他可以说是一位博取众长而终于成就的一代宗师。

其次说到“水磨腔”与乐器的关系。

徐渭《南词叙录》说到嘉靖间“水磨腔”创发之前的“昆山腔”已经用“笛管笙琶”来按节唱南曲;又上引潘之恒《鸾啸小品‧叙曲》于称许魏良辅等人之后,尚有一段记器乐名家:

秦之箫,许之管,冯之笙,张之三弦(其子以提琴鸣,传于杨氏)。如杨之摘阮,陆之搊筝,刘之琵琶,皆能和曲之征,而令悠长婉转以成顿挫也。

这里说到的乐器有箫、管、笙、三弦(提琴)、阮、筝、琵琶;而由上文所引叶梦珠《阅世编》可知“张之三弦”,当指张野塘。张野塘的三弦对时人影响极大。明末王育《斯友堂日记》云:

吾娄东……有张野塘者,王文肃门下客。善为三弦,其声疏宕而有节。学弦者多从之学,纤微谬误,必诃责诘正而后已。……后土风渐靡,而声音亦遂移,学弦者十室而九,声极哀怨。……予闻之叹曰:“此所谓亡国之音也。”

张野塘的最大贡献,应当是改革了明初“南曲配弦索”的扞格不通,而使北曲崑唱达到圆融的境地,其利器正是“三弦”,“三弦”又改为“弦子”,其子又据以创“提琴”而传诸杨六。

根据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明代南戏五大腔调及其支流》的考述,明代南戏温州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等四种腔调皆只有打击乐锣鼓帮衬,没有管弦乐和曲;而由上文考述可知昆山腔先有笛、管、笙、琶,魏良辅改良创发的水磨腔又加入了三弦、筝、阮,从而成为以笛为主管弦众乐合奏,由此而大大的提升了昆山水磨腔在音乐上的力量,从而极为突出的超越于其他腔调之上。

所以说魏良辅之创发水磨腔是在昆山腔的基础之上,与同道切磋琢磨、广汲博取,并在乐器上有所增益,一方面强化音乐功能,二方面也解决了北曲崑唱的扞格,三方面应和了当时南戏雅化的趋势,从而成就了“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镕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而传衍迄今的中国音乐之瑰宝“水磨腔”。

女婿与传人

在魏良辅的影响下,他的助手和传人也同样对昆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较突出的有张野塘和梁辰鱼:张野塘原为发配太仓的戍卒,精通“北曲”,魏良辅爱其之才,不嫌弃他戍卒之身,将女儿嫁与他;魏良辅开创水磨腔后,当时曲人纷纷“愿出良辅下”,梁辰鱼就是其中最杰出的学生代表,他的《浣纱记》,被认为是昆曲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籍贯与职业

关于魏良辅的出身地与职业,存在两种说法:一说为南昌县陶竹(今莲塘一带),职业为曲师乐工;一说为新建县松湖,嘉靖五年进士,曾任山东左市政使。曲艺学界通常采用前者说法。并有学者认为后者是因同籍同名引起的误解。

纪念邮戳

2004年6月28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期间,江苏太仓双凤少年邮局启用“立昆之宗魏良辅”邮戳,图案配以画家马伯乐绘制的《魏良辅开创水磨腔》。

故事

梁辰鱼三访魏良辅

相传明嘉靖二十二年夏天,魏良辅从太仓来到昆山客居,钻研南戏北曲精髓。陆杨镇横娄村青年梁辰鱼打听到魏良辅住在镇上的红楼客栈,鼓足勇气,在一个雨后的上午来到客栈拜访魏良辅。见一伙计从屋里走出来,梁辰鱼忙上前行礼问道:“这位小哥,请问魏先生可在客栈内?”

小伙计上下打量梁辰鱼,回道:“魏先生今天一早就出去了,你要找他的话就傍晚来吧。”梁辰鱼想,魏先生是大忙人,那就傍晚再来吧。

傍晚,小伙计笑着请他明早再来。

第二天清晨,梁辰鱼如约而来,可小伙计对他说魏先生收拾行囊去太仓南码头了。梁辰鱼撒腿就追。见他跑了,小伙计微微一笑向红楼内院走去。待走入一间屋子时,屋子里三位男子正在谈笑,其中一位中年男子正是魏良辅,另外两位分别是苏州洞箫名手张梅谷、昆山著名笛师谢林泉。

小伙计走到魏良辅的身边,小声道:“老师,您这样子,是不是有些不妥啊?梁公子来了三次,老师都不见,莫非您和他有过节?”

魏良辅接过话头:“你可不能如此猜度,我这是在试他的耐心。”

“您原先认识他吗?”小伙计疑惑地问。

“我虽不认识他,但对他的才情也从谢贤弟处略知一二。不是我有意怠慢他,实是想看看他的为人处事,我们做学问的就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恒心。”

然后魏良辅让小伙计去把梁辰鱼请回来,并收他为徒。日后梁辰鱼很有成就。

刘一燝

概述

刘一燝(1567年—1635年),字季晦,江西南昌县人。晚明政治人物,属东林党,历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四朝,熹宗朝初期为内阁首辅,与叶向高、左光斗同为辅政大臣主持朝政。

生平

刘一燝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刘曰材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官至陕西左布政使。万历十六年(1588年),一燝与兄一焜、一煜同赴乡试中举。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又与一煜同中乙未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光宗即位,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方从哲、韩爌同为顾命大臣。光宗驾崩后,李选侍、李进忠(后改名魏忠贤)等挟持皇太子于乾清宫,企图藏匿皇长子以自重,一燝与英国公张惟贤、周嘉谟、杨涟等当机立断,带领群臣入乾清宫哄骗出皇长子,力主皇长子移驾慈庆宫(乾清不可居,殿下宜暂居慈庆),并逼迫李选侍迁住哕鸾宫,是为移宫案,朱由校于是得以登极继承皇位。

熹宗登基后,方从哲被弹劾,一燝接任首辅,主理朝政。刘一燝为政贤明,能匡君之失,“发内帑,抑近侍,搜遗逸,旧德宿齿布满九列,中外欣欣望治焉”。但当时熹宗年幼,魏忠贤等花言巧语进行蒙蔽,排挤贤臣,窃取大权,一燝憎恨其所作所为,与之进行激烈斗争。天启二年(1622年),魏忠贤利用侯震旸、陈九畴等疏劾一燝“结纳王安”,一燝连上四道奏章辩白,并且请求解职。叶向高说他“有翼卫功,不可去”,熹宗复加慰留,而刘一燝“坚卧不起”。天启二年正月,又上十二道奏章求去,熹宗无奈,于是同意一燝辞官回乡。

崇祯初年,魏忠贤阉党败,复原官。后累加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八年卒,赠少师。南明弘光时,追谥文端。

相关事件

翼卫熹宗
光宗已得疾,一燝偕诸臣召见乾清宫。明日九月朔,帝崩。诸臣入临毕,一燝诘群阉:“皇长子当柩前即位,今不在,何也?”群阉东西走,不对。东宫伴读王安前曰:“为李选侍所匿耳。”一燝大声言:“谁敢匿新天子者?”安曰:“徐之,公等慎勿退。”遂趋入白选侍。选侍颔之,复中悔,挽皇长子裾。安直前拥抱,疾趋出。一燝见之,急趋前呼万岁,捧皇长子左手,英国公张惟贤捧右手,掖升辇。及门,宫中厉声呼:“哥儿却还!”使使追蹑者三辈。一燝傍辇疾行,翼升文华殿,先即东宫位,群臣叩头呼万岁。

与阉党斗争
魏忠贤、客氏渐用事,魏忠贤利用熹宗年幼,花言巧语进行蒙蔽,排挤贤臣,窃取大权,朝政腐败,刘一燝憎恨其所作所为,与之进行激烈斗争。慢慢的,宦官的势力壮大了起来,清廉的正直大臣相继被害,使得刘一燝孤立无援。

尽管这场与阉党斗争,以刘一燝失败而告终,但还是起了抑制阉党的作用。

家庭成员

父亲:刘材。

兄长:刘一焜。

兄长:刘一煜。

著作

有《文端公集》《归田疏草》等。

张位

概述

张位(1534年—1605年),字明成,号洪阳,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人,明朝重臣,隆庆戊辰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张位贯通经史,工诗善文。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江西乡试第二名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编修《世宗实录》。

万历元年(1573年),张位因与首辅张居正意见不合,被贬为徐州同知。张居正死后第二年,升为南京尚宝丞。不久,又进为国子监祭酒,后因病辞归。

万历十九年(1591年)以首辅申时行荐,他与赵志皋被特简入阁办事,授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翌年四月正式入阁,后进礼部尚书,改任文渊阁大学士。任内排挤吏部,力图恢复内阁权力。

其时属国朝鲜发生壬辰倭乱,明朝发兵救援,张位主张设官于朝鲜八道,屯田驻扎,由于此举有吞并朝鲜之嫌,未被采纳。石星主持之对日和议失败后,张位推荐杨镐经理朝鲜战局。

因甘肃将领达云等击破西海蒙古永谢布部,张位等皆被叙功,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加封太子太保,后又叙延绥镇击退蒙古鄂尔多斯济农卜失兔之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进少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张位因招权示威,被朝臣弹劾,神宗给他以停职闲居处分。张位被革职后,隐居南昌市南湖中的湖心亭,取名杏花村(今杏花楼),筑闲云馆,藏书万卷,与汤显祖、刘应秋等人常在此以文会友。又在南昌市郊西山北麓桃花岭上建石屋、亭台,并与门徒曹学佺、寺僧半岩等同游西山,吟诗自娱。后因《忧危竑议》妖书案获罪,御史赵之翰检举张位是主谋,神宗遂下诏革职为民,亲友也受株连。直到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张位死后才恢复官衔,赠太保,谥文庄。

著作

张位贯通经史,工诗善文,著有《闲云馆集钞》六卷、《丛桂山房汇稿》、《词林典故》一卷、《问奇集》、《警心类编》、《史职议》一卷等。

家族

曾祖:张瑞,寿官 赠府同知;

祖父:张元春,知府 食从三品俸进阶亚中大夫;

:张贺,光禄寺署丞;

:陈氏。慈侍下;

:儒、伯、作(贡士)、准;

:佩、化、份、仍、任。

明史记载

张位,字明成,新建人。隆庆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预修《世宗实录》。

万历元年,位以前代皆有起居注,而本朝独无,疏言:“臣备员纂修,窃见先朝政事,自非出于诏令,形诸章疏,悉湮没无考。鸿猷茂烈,郁而未章,徒使野史流传,用伪乱真。今史官充位,无以自效。宜日分数人入直,凡诏旨起居,朝端政务,皆据见闻书之,待内阁裁定,为他年实录之助。”张居正善其议,奏行焉。后以救吴中行、赵用贤忤居正意。时已迁侍讲,抑授南京司业。未行,复以京察,谪徐州同知。居正卒之明年,用给事中冯景隆、御史孙维城荐,擢南京尚宝丞。俄召为左中允,管司业事,进祭酒。疏陈六事,多议行。以礼部右侍郎。教习庶吉士,引疾归。诏起故官,协理詹事府,辞不赴。久之,以申时行荐,拜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与赵志皋并命。

王锡爵还朝,帝适降谕三王并封,以待嫡为辞。而志皋、位遽请帝笃修交泰,早兆高禖,议者窃哂之。赵南星以考察事褫官,朝士诋锡爵者多及位。锡爵去,志皋为首辅。位与志皋相厚善。志皋衰,位精悍敢任,政事多所裁决。时黜陟权尽还吏部,政府不得侵挠。位深憾之,事多掣其肘。以故孙鑨、陈有年、孙丕扬、蔡国珍皆不安其位而去。

二十四年,两宫灾,矿税议起,位等不能沮。及奸人请税煤炭,开临清皇店,位与沈一贯乃执奏不可,不报。明年春,偕一贯陈经理朝鲜事宜。请于开城、平壤建置重镇,练兵屯田,通商惠工,省中国输挽。且择人为长帅,分署朝鲜八道,为持久计。事下朝鲜议。其国君臣虑中国遂并其土,疏陈非便,乃寝。顷之,日本封事坏,位力荐参政杨镐才,请付以朝鲜军务。镐遭父丧,又请夺情视事,且荐邢玠为总督。帝皆从之。位已进礼部尚书,改文渊阁,以甘肃破贼叙功,加太子太保,复以延镇功,进少保、吏部尚书,改武英殿。

三殿灾,志皋适在告,位偕同列请面慰,不许。乃请帝引咎颁赦,勤朝讲,发章奏,躬郊庙,建皇储,录废弃,容狂直,寡细过,补缺官,减织造,停矿使,彻税监,释系囚。帝优诏报之,不能尽行。位又言:“臣等请停矿税,非遽停之也,盖欲责成抚按,使上不亏国,下不累民耳。”于是给事中张正学劾位逢迎迁就,宜斥。帝亦不省。

位初官翰林,声望甚重,朝士冀其大用。及入政府,招权示威,素望渐衰。给事中刘道亨劾位奸贪数十事。位愤,力辨,遂落道享三官。吕坤、张养蒙与孙丕扬交好,而沈思孝、徐作、刘应秋、刘楚先、戴士衡、杨廷兰则与位善,各有所左右。丕扬尝劾位,指道亨为其党。道亨耻之,劾位以自解。已而赞画主事丁应泰劾杨镐丧师,言位与镐密书往来,朋党欺罔,镐拔擢由贿位得之。帝怒,下廷议。位惶恐奏辨,帝犹慰留。给事中赵完璧、徐观澜复交章论。位窘,亟奏:“群言交攻,孤忠可悯。臣心无纤毫愧,惟上矜察。”帝怒曰:“镐由卿密揭屡荐,故夺哀授任。今乃朋欺隐慝,辱国损威,犹云无愧。”遂夺职闲住。无何,有获妖书名《忧危竑议》者,御史赵之翰言位实主谋。帝亦疑位怨望有他志,诏除名为民,遇赦不宥。其亲故右都御史徐作、侍郎刘楚先、祭酒刘应秋、给事中杨廷兰、主事万建昆皆贬黜有差。

位有才,果于自用,任气好矜。其败也,廷臣莫之救。既卒,亦无湔雪之者。天启中,复官,赠太保,谥文庄。

赐扇

张位〔明代〕

冠剑联鳷鹊,天风满建章。宠光临白羽,节序届朱阳。

捧给罗中使,新裁总上方。传宣天语近,披拂舜薰长。

不向三秋至,终令什袭藏。愿言清惠溥,尽使热中凉。

胡俨

概述

胡俨(1361年/1364年2月20日—1443年9月20日),字若思,号颐庵,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今江西省南昌市)人,祖籍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金川镇瓦桥村),明朝初期阁臣。

胡俨自幼好学,对天文、地理、律历、医卜都有研究。胡俨为洪武二十年(1387年)丁卯科江西乡试第二名举人,会试中副榜。后母丧丁忧回籍,服除后改任长垣教谕,上疏乞就近养亲,改教余干。建文元年(1399年),以荐授桐城知县。凿桐陂水,灌溉田地为民造福。建文四年,副都御史练子宁向朝廷举荐胡俨,而他到达南京时,朱棣已经渡江。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胡俨接受钦天监的测试,证实其通晓星象、气候。永乐初,又得翰林学士解缙荐,迁翰林检讨,与解缙、胡广、金幼孜、黄淮、杨士奇、杨荣等直入文渊阁。寻升侍读,进入内阁参预机务,这也是内阁制度之始。之后父丧回省,后再次起用。永乐二年(1404年),升左春坊左谕德,仍兼侍读。不久,升国子监祭酒。当时用法严峻,国子监生托事告归者均得连坐戍边,胡俨到任后请奏去除该法。

永乐七年,明成祖北巡到北京,召胡俨一同赴行。永乐八年(1410年),车驾北征,命以国子监祭酒兼翰林院侍讲,掌翰林院事,辅导皇太孙监国。永乐十九年,改北京国子监祭酒。胡俨馆阁宿儒,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重修《明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并皆担任总裁官。

洪熙年间,以疾辞,明仁宗赐敕奖劳,进太子宾客,仍兼祭酒,加授太子宾客致仕。明宣宗即位后,以礼部侍郎召,胡俨辞归。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师礼。胡俨与他们交往,从不言及私利。淡泊名利,生活简朴刚够温饱。

正统八年(1443年)八月,胡俨去世,终年八十三岁。

主要影响

胡俨台阁体诗作中,不管是出于公务所作应制类诗,如上朝、扈从、谒陵、侍游、侍宴、咏祥瑞等类诗歌,亦或是与同僚酬赠所作之诗,其显著特点即喜用一些色彩灼艳之词,同时使用如“红”“紫”“金”“碧”等表示颜色深重之词来强化其台阁语言之富丽堂皇,并结合使用一些不与凡间等同之事物,如紫霞、红云、蓬莱、金鳌等,来显露其诗歌之典雅高贵,进而渲染帝王威仪,及皇家雍容华贵之气氛,最终以达鸣国家之盛等效果。而除了颜色之词外,同时亦喜使用一些表达特定含义的数词,如“万国”“九霄”“五云”等,起一个夸张歌颂效果的同时,来表达一个特定颂主鸣盛的主题。

另外,胡俨台阁体诗作中有很多有关对当朝的歌颂、对能够得到帝王宠眷的感激,并将皇帝的这种知遇之恩,直接或可说是直白的表露在其诗歌里面。虽然,此类抒写方式亦是台阁文臣惯用之方式,但是胡俨台阁体诗作中对帝王恩宠的感激、对当朝的歌颂,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是虔诚的歌颂,即所表之情有其由衷的一面。如其台阁体诗作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朝期间所作台阁体诗,多用“漏”字来感叹岁月之流逝,表达己身“怀恩报国迟”的无奈,同时则强调自己身微而又始终蒙受皇恩之事,进而直白言说自己对圣恩难报之“惭愧”等;而致仕归家后所作台阁体诗,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多通过对一颗“丹心”的强调,来表明自己对帝王之忠情、对圣恩之感激等。故其台阁体诗作亦有“诗言志”主题的参与,而此“志”亦指其台阁体诗作中,所传达出来的儒家入仕、忠君报国等思想外,更有其真情参与的一面。

历史评价

明成祖朱棣:朕即位以来,尔七人(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荣、杨士奇、金幼孜)者,朝夕相与共事,鲜离左右。(《明太宗实录》引)

明仁宗朱高炽:卿以文学事我太宗皇帝,首居翰林,继升谕德,辅朕春宫,未几升掌监学。先皇帝之宠儒者,与儒者之遇圣明,皆至盛矣。而卿居太学不数岁,复召入翰林史事,效劳滋多。(《明仁宗实录》引)

熊钊:南昌胡若思,笃学好古,于经史百家之言,靡不研究,发而为文,积以成编。予得其书而读之,其气英迈,其辞雄伟,其所本一归之义理之渊微,彝伦之雅正,无萎靡不振之习,有浩博宏广之容。其所以养之于中,不浅而深也,明矣。(《颐庵文选》引)

陶宗仪:俨文辞妍赡,精于草书。(《书史会要》)

邹缉:其才识器度益明而达,而其文章纯深雅奥,可与古作者并也。观其铺张至治之美,以黼黻乎国家之盛,雄伟光大,富赡不穷,卓乎其不可及也。天下之人仰而望之,惟恐其或后。至求所以光昭其先德,发挥其事功,又无不造而请焉。而公应酬之者,常若取诸其左右而不以为难。呜呼,此非其学问之有素、养之深而积之厚,何以至是哉?(《颐庵文选》引)

练子宁:俨学足达天人,智足资帷幄。(《明史》引)

杨士奇:豫章胡若思先生,自其童冠从乡先生,得吾郡王与耕经学之传,从而得虞公之传,益自肆力,浚而深之,扩而大之。盖于诸书无所不读,而必本于经;于学无所不通,而必主于圣贤之道。尝施其政教于百里之邦矣,已而入禁林,典词命,侍讲读,遂兼谕德,辅导储君。又拜大司成为国子,及四方来学之师。先生智识有余,材猷宏远,而凡存诸心见诸言行者,皆在于仁义。至为文章,严于矩矱,而雍容温裕,词洁义正,于经旨必融会众说而推明之,弗极弗已。序、记、铭、传之类,虽时应人之求,未尝苟有称说,非其笃于经之道,而不愧乎古君子之文者乎?若夫见诸词赋,体物缘情,端厚而微婉,有古人之意者,盖自袁伯长、虞伯生而后复见于先生焉。(《颐庵文选》引)

胡广:今公之文,沉实不肆,温厚雅赡,有疏宕之气,凿凿乎欲追古立言之为。盖其履师儒之位,表率学者,必以明经讲道为务,而不为虚言,要其归,一本于道德而已矣。使天下后世,佩诵而矜式之,不如是不足以传远。此公之文有不可以已者如此。(《颐庵文选》引)

杨溥:先生天资颖悟,自幼好学……既长,博极群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医卜,皆通其说,先辈皆称许之。(《国子祭酒胡先生墓碑》)

杨荣:其文之正者,有得于孟之绪;雄健宏深,有造乎司马、昌黎之奥伟。然成一家言,足以追古之作者。(《文敏集》)

朱权:今先生之文,其辞雍容,而其气洋溢。蔼然蔚然之意,见乎言意之表。故其文幽深混涵,人莫可测。仰而视之,若匡庐华岳,岿然有层峦迭嶂,莫能跻其分寸;俯而察之,若彭蠡洞庭,浩乎洋洋,莫能得其蠡测;臆而思之,若空明之灏瀚;味而咀之,若玄酒之与太羹。其高处,若蹑层霄,挽牛斗于星河之上;其妙处,若郢人之斫垩,凛乎其不可犯而又得之;其妍丽也,若桃源春晓,霞舒雾卷,旭日初旦也;其抑扬也,若天驷脱羁,振鬣一鸣,而万马皆喑;其壮也,若横㮶西风,挥戈指日;其清也,若老鹤之巢松,孤猿之叫月;其幽深思远者,若幽兰之发乎深谷,但闻其芬馥,而莫测其所从来……其楚词也,如《谒文丞相祠》及《石鼓》、《毁璧》、《秋风》等篇,皆深得骚体,其意趣高古而人所形容不至者,而皆得之矣。又若《友竹》、《友桐》之序,皆能摹写造化而得物之性情,可谓尽其神矣,岂庸腐可得而想像哉?至于诗、词、乐府之作,如《述古》、《杂咏》之诗,大能感发人之情兴,又可慨也。其碑铭、墓志也,如《温忠武公庙碑》之作,皆能昭述前烈,以继后世,万古一日也。(《颐庵文选》引)

王洪:盖其所作,必欲追踪古人,事核而喻切,辞醇而旨远,沨乎舂容正大之音,可以无愧于古。而公则欿然自视,若不足也。……洪与公同游禁林十有余年,朝夕承公之诲,至论古之作者,未尝不慨然于斯。(《颐庵文选》引)

姚夔:如胡俨、陈敬宗、李时勉俱师范可尊,至今为人思仰。(《明宪宗实录》引)

叶盛:监学规模如胡俨、陈敬宗,他如魏骥、陈泰、李敏、马谨,亦有可称。(《明宪宗实录》引)

黄佐
①天资颖悟,自幼好学……既长,博极群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医卜,皆通其说。(《直内阁国子监祭酒兼翰林院侍讲胡公俨传》)
②俨在七人中,遇有顾问,必从容审度而后对,未尝以才智先人,时论多之。(《直内阁国子监祭酒兼翰林院侍讲胡公俨传》)

郑晓:心存抚字,政尚宽平。蠲逋赈乏,除虎驱蝗。表祀循良,历有惠绩。(《名臣记》)

袁衮:官祭酒者,前有宋讷、胡俨之仪轨,后有李时勉、陈敬宗之刚严。(《世纬》)

雷礼:幼好学,书琴诗文皆有传授。(《国朝列卿纪》)

项笃寿:公以身为教,不言而诸生化之。语曰:前有宋、胡,后有李、陈。信哉!(《今献备遗》)

詹景凤:俨行书矫健而苍,楷书精熟而整。(《詹氏性理小辨》)

李邦华:祖宗朝如黄淮、杨士奇、金幼孜、胡俨、薛瑄、李贤、杨一清、张孚敬等,未尝由词林也,而建竖颇不居人后,概可睹矣。 (《请法祖宗制用人疏》)

陈弘绪:澹台灭明、徐稚、罗从彦、胡俨、张元祯、舒芬、魏良弼、万廷言、万思谦、邓以赞、李材十一先生,皆吾郡之名儒也。 (《江城名迹》)

查继佐:祭酒宽厚自不及讷,顾色笑匪怒,为风人之所深嘉。但朝夕圣经,忠孝大义,凿凿而不免夺情。在后世沸廷诤为名高者,不知其几矣。(《罪惟录》)

张廷玉:①俨在阁,承顾问,尝不欲先人,然少戆。(《明史》)②淮功在辅导,胡广、金幼孜劳著扈从,胡俨久于国学。观诸臣从容密勿,随事纳忠,固非仅以文字翰墨为勋绩已也。(《明史》)③胡俨当成祖之世,尤称人师。(《明史》)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胡俨著有《颐庵集》30卷,《四库全书》收《颐庵文选》2卷,其中诗文各1卷。又有笔记小说作品《胡氏杂说》1卷。

绘画作品
胡俨工书善画,尝“以水墨秃笔画羊、鹿,甚有生动”,“工竹石、兰蕙,极有意致”。现存画作有《瑞狮(兽)图》(又作《太狮少狮图》)、《封侯图》、《秋林呦鹿图》、《立轴》。

秋雨 其一

胡俨〔明代〕

客舍萧条兴味清,綀囊犹有读书萤。一帘细雨梧桐老,闲写刘郎陋室铭。

久雨喜晴明日立夏

胡俨〔明代〕

一月厌雨声,忽逢今日晴。

春从花上去,风过竹间清。

睡美新茶熟,身闲野服轻。

近来多坦率,客至倦逢迎。

结发行

胡俨〔明代〕

少小为夫妇,结发誓偕老。如何中道间,弃置不相保。

抱恨匪良图,忧心徒懆懆。世上应无连理枝,阶下偏生断肠草。

残妆收玉镜,幽意托瑶琴。寂寞深闺里,谁听白头吟。

题秋江独钓图二首 其一

胡俨〔明代〕

放舟不向芦花宿,醉后独持一竿竹。青山两岸暮猿深,风叶萧萧湘水绿。

白鸥惯听古沧浪,凫鹥却散随波逐。

戏作次药名十首 其六

胡俨〔明代〕

蚯蚓结来成百合,海羊斗处即蜗牛。莫认夏枯为益母,须知萱草解忘忧。

题秋江独钓图二首 其二

胡俨〔明代〕

渔家几世住林塘,朝朝暮暮见鸳鸯。芦花雪暗门前路,枫叶红垂屋角霜。

萧萧林籁吹清樾,隐隐青山树如发。烟开一棹度中流,持竿独钓秋江月。

重过卢沟简夏尚书

胡俨〔明代〕

凌空高起玉梁横,万古桑干水自清。文轨会同当盛世,山河表里壮神京。

几株细柳藏莺啭,一路飞花送马行。今日重来迎鹤驾,春风陌上接珂声。

述古 其七

胡俨〔明代〕

闳辩谈天衍,文具雕龙奭。公孙持坚白,李悝尽地力。

荀卿独老师,着论推儒墨。纷纷溷浊世,龙虎互吞食。

大道隐不遂,居然心恻恻。金骨岂易销,奈此众口蚀。

向使无春申,焉能免匍匐。汨汨数万言,性恶殊道德。

遂令上蔡儿,西游为鬼蜮。寄语昌黎生,匪惟不精择。

寓思

胡俨〔明代〕

红槿花开秋叶飞,青山日落蝉声悲。美人娟娟隔河汉,玉佩明珰将遗谁。

别来岁久音尘绝,徒有相思寄明月。明月照人不照心,海枯石烂思转深。

抱琴欲鼓无人听,掩抑冰弦直至今。

白纻歌 其一

胡俨〔明代〕

昨日之日不可留,飞光迅速如波流。嗟嗟少壮终白头,愿及芳时任遨游。

吴姬当筵歌白纻,清丝急管间宫吕。妙舞低回玉杯举,如何不乐空延伫。

短歌行

胡俨〔明代〕

前有樽酒,扬眉浩歌。少壮不乐,老当奈何。瞻彼芳树,灼灼其华。

清飙飒至,落叶辞柯。蜉蝣朝飞,蟪蛄夕悲。空江鸿宾,遥海燕归。

锦席高张,嘉宾满堂。朱丝玉柱,泛羽流商。翳翳昧谷,羲驭已促。

为欢未终,更当秉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