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工程师 下的文章

梅旸春

概述

梅旸春 (1900—1962) 谱名炳沣,字秀珊,江西南昌县人,杰出桥梁专家。设计主持了钱塘江大桥、澜沧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

梅旸春于1900年12月1日生于南昌市郊青云谱朱姑桥梅家,早年聪颖,在南昌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土木系,后又入电机系加读两年,1923年毕业,公派赴美深造。入美国普渡大学机械系学习,获硕士学位。但其志愿却在桥梁事业,1925年入美国费城桥梁公司工作。因其工作勤奋且有成绩,网球运动亦甚出色而被误认为日本人。梅旸春深以为耻,决心以自己的业绩建立起中国的伟大形象。1928年回国,在南昌工业专门学校任教。与黄宗珍女士邂逅并结成终身伴侣。后来毕生转战于全国江河之上,建设桥梁,成为卓越的桥梁专家。先后承担了钱塘江公铁两用桥的设计,昌淦桥和柳江钢轨桥的建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武汉长江大桥副总工程师,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1962年5月12日病逝于南京。

简历

  • 1900年12月1日 生于江西南昌。
  • 1917年 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学习。
  • 1923—1925年 公费赴美留学,得美国普渡大学硕士学位。
  • 1925—1928年 在美国费城桥梁公司工作。
  • 1928—1934年 回国,任教于南昌工业专门学校。
  • 1934—1936年 杭州钱塘江大桥工程处正工程师。
  • 1936—1938年 武汉市政府工务科长。
  • 1938—1943年 交通部桥梁设计处正工程师。
  • 1943—1944年 湘桂铁路桂南工程局正工程师。
  • 1944—1946年 重庆缆车公司总工程师。
  • 1946—1949年 中国桥梁公司武汉分公司经理兼总工程师。
  • 1949—1953年 铁道部设计局副局长兼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钻探队队长。
  • 1953—1957年 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副总工程师。
  • 1957—1958年 铁道部基建总局副总工程师。
  • 1958—1962年 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总工程师。
  • 1962年5月12日 病逝于南京。

家庭

梅旸春的远房侄子梅汝璈是中国的国际法专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

事迹

梅旸春是修建钱塘江大桥“四大工程师”之一。1937年11月17日,被誉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的钱塘江大桥全面通车。可惜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的12月23日,杭州沦陷于侵华日军之手。为了避免大桥落入敌手,南京政府对下达了“炸桥”的命令。随着一声巨响,茅以升、梅旸春等人多年的心血转眼成了废墟。

被炸毁的钱塘江大桥
被炸毁的钱塘江大桥

在随后的岁月里,先把桥建好、然后再炸毁,似乎成了梅旸春的宿命。滇缅公路上有一座跨澜沧江的“昌淦桥”(功果新桥),这是中国第一座有钢加劲桁(héng)的公路悬索桥。其名中的“昌淦”二字,来自于为建设这座大桥而被牺牲的桥梁设计处处长钱昌淦。

这座桥主跨135米,由梅旸春全面审核。1939年2月开始设计,6月份开始施工,前后共计21个月便通车了。遗憾的是,这座桥建成42天后、便被日军的飞机炸毁了。

1940年,梅旸春转任湘桂铁路桂南工程局正工程司,到了抢通湘桂铁路的现场。作为湘桂铁路上的关键工程,他设计了一个轻巧而新颖的结构方案。但是,到了1944年,为了阻止攻到桂林的日寇,也奉命被炸。

新中国成立后,梅旸春被任命为铁道部设计局副局长。1953年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时,梅旸春曾任副总工程师,参与了武汉大桥的建设。1958年,中央正式决定修建南京长江大桥,将武汉大桥工程局改名为大桥工程局,彭敏为局长,梅旸春为总工程师。

上世纪初至解放前,长江大桥曾先后进行过四次勘测、选址和设计,但都因经济、战乱等原因而搁置,有民谣唱道:“黄河水,治不好;长江桥,修不了。”

1953年,铁道部正式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筹建武汉长江大桥,梅旸春为副总工程师。他对武汉大桥的基础结构提出了许多独创性见解,在建造过程中亲力亲为,几乎日日“流连”于施工现场。

一天晚上,梅旸春在工地巡视,却失足掉入长江。当时风高浪急,一片漆黑,人们发现他不见了,十分焦急,打着灯笼火把,在江面上边喊边找。因为当天穿了一件风雨衣,多少有点浮力,加之年轻时会游泳,他独自一人奋力爬上施工作业船,才得以脱险。即使经历了这样的惊险,梅旸春仍然坚持到工地巡视。

武汉长江大桥钢梁架设施工
武汉长江大桥钢梁架设施工

1957年,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正式通车。在欢庆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锣鼓声中,他又马不停蹄地接受了兴建南京长江大桥的任务。

南京长江大桥,是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公铁两用大桥。作为总工程师,梅旸春决定切合各墩位特有的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四种不同类型的下部结构基础形式:筑岛重型钢筋混凝土沉井、钢板桩围堰加管柱、钢沉井加管柱、深水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

其中应用的沉井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作业方法,存在一定风险,在武汉大桥建设中就未能采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时,为了打消人们的顾虑,梅旸春率先进入沉箱,一直到达江底,证明了施工方法的可行性。事后,妻子问他为什么要亲自下沉箱,梅旸春答道:“我相信科学,我要用行动证明沉井施工是可行的。”

1960年夏天,梅旸春在建设一线突发脑溢血,被抢救过来以后又几次发病。1962年早春,梅旸春病情好转,可以坐起来了,组织上就决定送其到北京休养。

动身前,梅旸春希望能再看一眼大桥。人们陪他到大桥观察台,一眼望去,九座桥墩大部分都已露出水面,他潸然泪下,对身边的妻子说:“老天爷为什么这样恶呀,不让我建完大桥!”

也许是情绪过于激动,梅旸春当晚脑溢血复发,抢救不及,紧握着妻子的手与世长辞,享年62岁。

梅旸春与家人的最后一张合影
前排从右至左依次为长子梅汝吾、梅旸春、次女梅汝莉,后排右为妻子黄宗珍、左为长女梅汝瑶

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终于通车了。通车时,光是庆祝群众挤掉的鞋子就装了两卡车。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自主建设特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
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

荣誉

在生命的最后13年里,梅旸春参与两座长江大桥的建设。在去世23年后,1985年获国家首届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梅旸春为第一获奖者。梅旸春所培养出来的桥梁专家们,不断地在完成长江大河上一座座伟大的桥梁。他对桥梁建设的卓越贡献与无私奉献,如同他参与建造的大桥一样,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梅旸春的业迹,将永远载入光荣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