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南昌县 下的文章

黄秋园

概述

黄秋园(1914年—1979年),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退叟,男,江西南昌县黄马乡马家桥村人,中国现代国画家。自幼爱画,少时在裱画店当学徒,得以博览古人名作,练就一手临摹功夫。十多岁从其父好友左莲青学传统中国画,悟性出众。十九岁卖画为生,1938年经考入江西裕民银行工作,任文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南昌市人民银行科员,1970年退休。他的书画创作全在业余进行,尽管如此,由于他聪明好学又功底深厚,成就极大。

退休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书画创作,达到他一生艺术创作的高峰。黄秋园一生未得名师指点,全靠自学成才,而且还是业余作画,所付精力要比别人多几倍。他平生不善攀附,不肯趋时媚俗,平时不引人注目,毫无名气,几乎成了人们所说的“盛世遗贤”。1979年5月,当他知道有部门可为他举办个人画展时,一时激动,突发脑溢血而溘然长逝,享年65岁。

逝世5年后,他的作品公诸于世,震撼整个中国画坛。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追聘秋园先生为名誉教授;中国画研究院追聘秋园先生为荣誉院委委员。

艺术风格

黄秋园山水花鸟人物无一不精,然还是以山水成就为高,可谓是中国画坛上的山水大家,其山水画由传统入手,开创出个人风味强烈的画风。黄秋园山水画以巨幅为胜,在章法布局上往往顶天立地,整幅落墨,点线密集,不留空白,所谓上不留天,下不留地。其布局满实在现代国画家中无有可匹者,然茂密处透露出浓淡深浅的灵气,故有“天满一星”画家的最高称誉。黄秋园的山水世界里既没有南北之分,也没有文人、院体之别,学石涛而又有自己的面貌,技法集古人之大成,自成语汇;他将传统文人“遥遥居山水,冷眼向横流”的野隐情怀写满在浓重的笔墨烟云中,使画作具有一种现代审美意蕴,可谓是上世纪一名借古以开今的大家。

东方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5年春季“金融与收藏”拍卖会中,有一幅黄秋园的山水作品《山居图》非常引人注目。这幅作品具有黄秋园非常突出的艺术特点,作于丙辰(1976)年,适时画者已逢暮年。画作“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章法茂密、点线绮集、满幅经营、繁而不乱。画中人物虽小,然仍能形神兼备,无一懈笔。用笔点划任意自然,轻松且多变;山石造型以浓墨勾线,淡墨秃笔点苔,并予淡墨线上破以焦墨石点,集浓墨、淡墨、破墨于一体;山头施以攒点,暗面施以皴法;画面不强调空间的纵深,而以骨法取胜,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黄秋园晚年的山水有两种面貌十分引人注目,一种格局近乎宋人,层峦叠嶂,骨体坚实,墨法精微,画面不强调空间的纵深,反复用鬼脸皴,形成一种现代感,所作雪景尤觉玉洁冰清。另一种笔法远胜元人,丘壑雄奇错综,植被丰茂多变,仿佛有一种精神闪耀在云蒸霞蔚中,从中可看出他对传统山水的领悟已达到极高的境界。黄秋园还独创了一种有别于历代名家的皴法新技法“秋园皴”,编著了《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一书。

黄秋园在中国书画界被称为“当代陶渊明”,其作品格调高,而且很少有应酬的东西,所以现在能见到的黄的东西,大多是精品,且他的存世作品数量极少,仅400幅左右,其中1/4是画稿。近年来其画作在拍卖市场中价格不断走高,成为中国近现代书画部分的“绩优股”,被各路收藏家追捧。目前,其作品平均每尺成交价为4.2万元,在近现代画家价格指数排名中居第20位,在拍卖市场中价格还在不断走高,超过百万元作品已有多幅,值得藏家注意。

1989年,也就是黄秋园逝世10周年,香港正式将黄秋园作品列入出售对象,并成为国际艺术拍卖品,当年出售的第一幅3×2尺立轴山水《云山秋色》达到18万港元,其余两幅较小的作品也在4-6万港元。1991年3月出售的大幅立轴(175×68.5公分)《深山隐居图》更达到25万港元,到当年9月,另一幅《谿山草堂图》又上升到28万。在2003年11月底的中国嘉德拍卖会上,《山居图》为63.8万元;《唐人仕婳》拍卖会在同年10月的上海崇源拍卖会画价为57.2万元。

2005年荣宝拍卖公司将数件黄秋园珍品在春季拍卖会中亮相,《仕女图》成交价为16.5万元,《蓬莱仙境》成交价为82.5万元,《瀛台春色》成交价60.5万元,《雪景图》成交价为68.2万元。(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品赏析

《抱琴归去》
《抱琴归去》

- 阅读剩余部分 -

梅旸春

概述

梅旸春 (1900—1962) 谱名炳沣,字秀珊,江西南昌县人,杰出桥梁专家。设计主持了钱塘江大桥、澜沧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

梅旸春于1900年12月1日生于南昌市郊青云谱朱姑桥梅家,早年聪颖,在南昌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土木系,后又入电机系加读两年,1923年毕业,公派赴美深造。入美国普渡大学机械系学习,获硕士学位。但其志愿却在桥梁事业,1925年入美国费城桥梁公司工作。因其工作勤奋且有成绩,网球运动亦甚出色而被误认为日本人。梅旸春深以为耻,决心以自己的业绩建立起中国的伟大形象。1928年回国,在南昌工业专门学校任教。与黄宗珍女士邂逅并结成终身伴侣。后来毕生转战于全国江河之上,建设桥梁,成为卓越的桥梁专家。先后承担了钱塘江公铁两用桥的设计,昌淦桥和柳江钢轨桥的建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任武汉长江大桥副总工程师,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1962年5月12日病逝于南京。

简历

  • 1900年12月1日 生于江西南昌。
  • 1917年 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学习。
  • 1923—1925年 公费赴美留学,得美国普渡大学硕士学位。
  • 1925—1928年 在美国费城桥梁公司工作。
  • 1928—1934年 回国,任教于南昌工业专门学校。
  • 1934—1936年 杭州钱塘江大桥工程处正工程师。
  • 1936—1938年 武汉市政府工务科长。
  • 1938—1943年 交通部桥梁设计处正工程师。
  • 1943—1944年 湘桂铁路桂南工程局正工程师。
  • 1944—1946年 重庆缆车公司总工程师。
  • 1946—1949年 中国桥梁公司武汉分公司经理兼总工程师。
  • 1949—1953年 铁道部设计局副局长兼武汉长江大桥测量钻探队队长。
  • 1953—1957年 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副总工程师。
  • 1957—1958年 铁道部基建总局副总工程师。
  • 1958—1962年 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总工程师。
  • 1962年5月12日 病逝于南京。

家庭

梅旸春的远房侄子梅汝璈是中国的国际法专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

事迹

梅旸春是修建钱塘江大桥“四大工程师”之一。1937年11月17日,被誉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的钱塘江大桥全面通车。可惜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的12月23日,杭州沦陷于侵华日军之手。为了避免大桥落入敌手,南京政府对下达了“炸桥”的命令。随着一声巨响,茅以升、梅旸春等人多年的心血转眼成了废墟。

被炸毁的钱塘江大桥
被炸毁的钱塘江大桥

在随后的岁月里,先把桥建好、然后再炸毁,似乎成了梅旸春的宿命。滇缅公路上有一座跨澜沧江的“昌淦桥”(功果新桥),这是中国第一座有钢加劲桁(héng)的公路悬索桥。其名中的“昌淦”二字,来自于为建设这座大桥而被牺牲的桥梁设计处处长钱昌淦。

这座桥主跨135米,由梅旸春全面审核。1939年2月开始设计,6月份开始施工,前后共计21个月便通车了。遗憾的是,这座桥建成42天后、便被日军的飞机炸毁了。

1940年,梅旸春转任湘桂铁路桂南工程局正工程司,到了抢通湘桂铁路的现场。作为湘桂铁路上的关键工程,他设计了一个轻巧而新颖的结构方案。但是,到了1944年,为了阻止攻到桂林的日寇,也奉命被炸。

新中国成立后,梅旸春被任命为铁道部设计局副局长。1953年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时,梅旸春曾任副总工程师,参与了武汉大桥的建设。1958年,中央正式决定修建南京长江大桥,将武汉大桥工程局改名为大桥工程局,彭敏为局长,梅旸春为总工程师。

上世纪初至解放前,长江大桥曾先后进行过四次勘测、选址和设计,但都因经济、战乱等原因而搁置,有民谣唱道:“黄河水,治不好;长江桥,修不了。”

1953年,铁道部正式成立武汉大桥工程局,筹建武汉长江大桥,梅旸春为副总工程师。他对武汉大桥的基础结构提出了许多独创性见解,在建造过程中亲力亲为,几乎日日“流连”于施工现场。

一天晚上,梅旸春在工地巡视,却失足掉入长江。当时风高浪急,一片漆黑,人们发现他不见了,十分焦急,打着灯笼火把,在江面上边喊边找。因为当天穿了一件风雨衣,多少有点浮力,加之年轻时会游泳,他独自一人奋力爬上施工作业船,才得以脱险。即使经历了这样的惊险,梅旸春仍然坚持到工地巡视。

武汉长江大桥钢梁架设施工
武汉长江大桥钢梁架设施工

1957年,这座万里长江第一桥正式通车。在欢庆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锣鼓声中,他又马不停蹄地接受了兴建南京长江大桥的任务。

南京长江大桥,是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公铁两用大桥。作为总工程师,梅旸春决定切合各墩位特有的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四种不同类型的下部结构基础形式:筑岛重型钢筋混凝土沉井、钢板桩围堰加管柱、钢沉井加管柱、深水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

其中应用的沉井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作业方法,存在一定风险,在武汉大桥建设中就未能采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时,为了打消人们的顾虑,梅旸春率先进入沉箱,一直到达江底,证明了施工方法的可行性。事后,妻子问他为什么要亲自下沉箱,梅旸春答道:“我相信科学,我要用行动证明沉井施工是可行的。”

1960年夏天,梅旸春在建设一线突发脑溢血,被抢救过来以后又几次发病。1962年早春,梅旸春病情好转,可以坐起来了,组织上就决定送其到北京休养。

动身前,梅旸春希望能再看一眼大桥。人们陪他到大桥观察台,一眼望去,九座桥墩大部分都已露出水面,他潸然泪下,对身边的妻子说:“老天爷为什么这样恶呀,不让我建完大桥!”

也许是情绪过于激动,梅旸春当晚脑溢血复发,抢救不及,紧握着妻子的手与世长辞,享年62岁。

梅旸春与家人的最后一张合影
前排从右至左依次为长子梅汝吾、梅旸春、次女梅汝莉,后排右为妻子黄宗珍、左为长女梅汝瑶

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终于通车了。通车时,光是庆祝群众挤掉的鞋子就装了两卡车。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自主建设特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
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

荣誉

在生命的最后13年里,梅旸春参与两座长江大桥的建设。在去世23年后,1985年获国家首届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梅旸春为第一获奖者。梅旸春所培养出来的桥梁专家们,不断地在完成长江大河上一座座伟大的桥梁。他对桥梁建设的卓越贡献与无私奉献,如同他参与建造的大桥一样,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梅旸春的业迹,将永远载入光荣的史册。

刘一燝

概述

刘一燝(1567年—1635年),字季晦,江西南昌县人。晚明政治人物,属东林党,历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四朝,熹宗朝初期为内阁首辅,与叶向高、左光斗同为辅政大臣主持朝政。

生平

刘一燝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刘曰材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官至陕西左布政使。万历十六年(1588年),一燝与兄一焜、一煜同赴乡试中举。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又与一煜同中乙未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光宗即位,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方从哲、韩爌同为顾命大臣。光宗驾崩后,李选侍、李进忠(后改名魏忠贤)等挟持皇太子于乾清宫,企图藏匿皇长子以自重,一燝与英国公张惟贤、周嘉谟、杨涟等当机立断,带领群臣入乾清宫哄骗出皇长子,力主皇长子移驾慈庆宫(乾清不可居,殿下宜暂居慈庆),并逼迫李选侍迁住哕鸾宫,是为移宫案,朱由校于是得以登极继承皇位。

熹宗登基后,方从哲被弹劾,一燝接任首辅,主理朝政。刘一燝为政贤明,能匡君之失,“发内帑,抑近侍,搜遗逸,旧德宿齿布满九列,中外欣欣望治焉”。但当时熹宗年幼,魏忠贤等花言巧语进行蒙蔽,排挤贤臣,窃取大权,一燝憎恨其所作所为,与之进行激烈斗争。天启二年(1622年),魏忠贤利用侯震旸、陈九畴等疏劾一燝“结纳王安”,一燝连上四道奏章辩白,并且请求解职。叶向高说他“有翼卫功,不可去”,熹宗复加慰留,而刘一燝“坚卧不起”。天启二年正月,又上十二道奏章求去,熹宗无奈,于是同意一燝辞官回乡。

崇祯初年,魏忠贤阉党败,复原官。后累加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八年卒,赠少师。南明弘光时,追谥文端。

相关事件

翼卫熹宗
光宗已得疾,一燝偕诸臣召见乾清宫。明日九月朔,帝崩。诸臣入临毕,一燝诘群阉:“皇长子当柩前即位,今不在,何也?”群阉东西走,不对。东宫伴读王安前曰:“为李选侍所匿耳。”一燝大声言:“谁敢匿新天子者?”安曰:“徐之,公等慎勿退。”遂趋入白选侍。选侍颔之,复中悔,挽皇长子裾。安直前拥抱,疾趋出。一燝见之,急趋前呼万岁,捧皇长子左手,英国公张惟贤捧右手,掖升辇。及门,宫中厉声呼:“哥儿却还!”使使追蹑者三辈。一燝傍辇疾行,翼升文华殿,先即东宫位,群臣叩头呼万岁。

与阉党斗争
魏忠贤、客氏渐用事,魏忠贤利用熹宗年幼,花言巧语进行蒙蔽,排挤贤臣,窃取大权,朝政腐败,刘一燝憎恨其所作所为,与之进行激烈斗争。慢慢的,宦官的势力壮大了起来,清廉的正直大臣相继被害,使得刘一燝孤立无援。

尽管这场与阉党斗争,以刘一燝失败而告终,但还是起了抑制阉党的作用。

家庭成员

父亲:刘材。

兄长:刘一焜。

兄长:刘一煜。

著作

有《文端公集》《归田疏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