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概述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西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人,北宋前期政治家、婉约派词人,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晏殊是词人晏几道父亲,世称晏殊为大晏,晏几道为小晏。

晏殊自幼能作文章。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任秘书省正字。累迁至知制诰、翰林学士。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学,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其后仍被召回朝中,历任御史中丞、三司使、参知政事等职。仁宗亲政后,愈发受到重用,于庆历二年(1042年)自知枢密院事进官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正式拜相。两年后因事罢相,带工部尚书衔出知颍州,移知陈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等地,累封临淄公。至和元年(1054年),晏殊因病自请入朝,翌年(1055年)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极重视书院的发展,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邀请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史称“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晏)殊始”。晏殊工诗善文,尤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平生所作诗文据传逾万篇,今仅存《元献遗文》《珠玉词》;又编类书《类要》,存宋以前古书极其丰富。

家族

关系姓名及生卒年简介
高祖父 晏墉(835-891)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进士,官终江南西道观察判院,并定居高安。
高祖母 王氏(839-895) 生平不详。
曾祖父 晏延昌(861-926) 举家徙居临川。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
曾祖母 张氏(861-930) 后赠陈国太夫人。
祖父 晏郜(891-971) 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英国公。
祖母 傅氏(894-963) 后赠许国太夫人。
父亲 晏固(944-1013) 后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秦国公
母亲 吴氏(946-?) 封唐国太夫人。
兄长 晏融 宋仁宗时曾任殿中丞。死后赠金紫光禄大夫。
弟弟 晏颖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赐进士出身,早逝。
元配 李氏 工部侍郎李虚己之女。或早逝。
继室 孟氏
王氏
屯田员外郎孟虚舟之女,封钜鹿郡夫人。
建雄节度使王超之女,封荣国夫人。
长子 晏居厚 官至大理评事,早逝。
次子 晏承裕 一作晏成裕,曾任尚书屯田员外郎。
三子 晏宣礼 曾任赞善大夫。
四子 晏崇让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及第。宋哲宗时累官知颖州。被认为是晏殊诸子中唯一“能守其家者”。
五子 晏明远 曾任大理评事。
六子 晏祗德 曾任大理评事。
七子 晏几道(1038-1110) 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与晏殊并称“二晏”。曾任开封府判官等职。
八子 晏传正 一说为晏殊第九子。曾任太常寺太祝。
长女 晏氏(?-1087) 嫁同平章事富弼,封周国夫人。
次女 晏氏 嫁三司使杨察。

著作

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多佚散,现存《珠玉词》一卷传于世。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

晏殊的词在北宋时期被认为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其词工于造语,多是会友宴游之作,多以男欢女悦、别绪离情为内容,风格闲雅清婉,词风和婉明丽,风流蕴藉。其词集《珠玉词》共有120多首词。

晏殊的作品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清平乐》)、“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木兰花》)、“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诉衷情》)等等,不可胜数。

影响

晏殊自少好学,能诗善词,晚年仍孜孜学习,不知疲倦,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而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晏殊的词作,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冯煦《蒿庵论词》称之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与欧阳修共“开江西一派”。
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认为,晏殊在词史中地位主要是承先启后,以名公巨卿的身份和大量的优秀词作带动了词坛的繁荣,即“临川(晏殊)珠玉继阳春,更拓词中意境新”。

一方面,晏殊词大多为娱宾遣兴、流连光景之作。晏词有的描写男欢女爱、春花秋月,有的抒写伤春怨时、离情别恨,多有清新之辞、娴雅之气。其词还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人生体悟,具有士大夫的气质,可谓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的过渡者。晏殊也是北宋专攻令词并以此名世的第一人。

另一方面,晏殊词风格温润秀洁,雍容典雅,语言清丽自然,音律婉转和谐。他善于捕捉瞬间情景,即景传情,构造缠绵悱恻的情词,多有继承南唐的风格和形式,尤其受到冯延巳词风影响较大,学习冯词的明丽与疏朗,脱去了花间派的脂粉气,多所创新。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属于“第一境界”。

  • 诗文

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为天下所宗”;他还创作了上万首“闲雅有情思”的诗歌,其诗则有闲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绪。宋祁《笔记》载:“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

评价

曾致尧:“晏奉礼他日贵甚,但老夫不及见子为相耳。”

欧阳修
①由王官宫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
②自少笃学,至其病亟,犹手不释卷。……其为政敏,而务以简便其民。其于家严,子弟之见有时,事寡姊孝谨,未尝为子弟求恩泽。

刘挚:“我仁祖之初,亦以盛年嗣服,用李维、晏殊为侍读,冯元、孙奭为侍讲。惟兹数人,皆名儒宿德,极天下之选。”

脱脱、阿鲁图《宋史》
①殊性刚简,奉养清俭。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善知人,……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②殊、籍、随、得象皆起孤生,致位宰相。籍通晓法令,随练习民事,皆能用其所长。然籍终至绌免,随数遭谴斥,何其才之难得也。得象浑厚有容,殊喜荐拔人物,乐善不倦,方之诸人,殊其最优乎!

赏析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代: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宋代: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玉楼春·春恨

宋代: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清平乐·红笺小字

宋代: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宋代: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喜迁莺·花不尽

宋代:晏殊

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

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应老。

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巨然

概述

巨然,生卒年不详,五代至北宋初画家,开元寺僧人。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说江宁(江苏南京)人。早年在江宁(今南京)开元寺出家,南唐灭亡后,随后主李煜降宋后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居于开宝寺。

艺术风格

淳化(990-995年)年间,他在学士院北壁画烟岚晓景,受到士大夫称许。巨然的山水画构成,虽出自董源,但自成一格。现存的画多为竖式构图。表现内容与董源之作大体相近,但加入了一些北方山水画的构图,而且笔墨趋于粗放,一般没有云雾迷濛之景。米芾评他“少年时多作矾头,老年平淡趣高”,可见他的画风不断地随着年岁演变。传世《萧翼赚兰亭图》、《层岩丛树图》和《秋山问道图》等画作,目前为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巨然在北宋期间,为谋求在北方的艺术地位,不得不效法李成之作,如仿李成的寒林山水,在构图和笔法上都略异于董源,但意趣仍是江南画。巨然的画艺远不及董源广博,专以山水为长。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林麓间点缀卵石,玲珑剔透,清晰润泽,仿佛刚被水冲刷过一般。他的画风对后世江南山水派很有贡献,是一位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后人把他与董源并称“董巨”,为五代、宋初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个人作品

《层岩丛树图》
《层岩丛树图》
巨然《层岩丛树图》台北故宫藏

画中山峦间弥漫着些许水气,一条曲折的小径幽寂的穿梭于山林之间,路上没有任何活动,连立于一侧的树木也不见特别的姿势。左侧高山堆积的秩序井然。山顶上有一粒粒堆置起来的小卵石,山体则布满了和缓迤长的线条,像是大雨打在山顶上,雨水顺着山坡刷洗所形成的自然景观。作者用独特的画法表现出一种秀逸、静寂、朦胧的美,这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作。

《层岩丛树图》很好的体现了巨然的点墨形式,主要表现“点苔”、“点叶”两个方面。作者在淡墨的基础上,有意识无意识地点缀大小不一、浓淡疏密有间的苔点,既洒脱不拘又极富韵律感。点叶不为树的具体枝叶所累,点按自如,突破了前人的画法。山间的丛树用稍浓的墨勾出枝干的轮廓,树叶则以浓淡不同的墨点簇而成。图下部的山坡均用淡墨皴出。有些墨点虽远离树枝本身,但总体井然。在整个画面上,重笔浓墨与染晕浅墨形成对比,描绘出烟岚气象。此画又采用了披麻皴这种技法创作,表现出江南土山的平缓细密。除林麓间、峰峦上有俗称为“矾头”的群石之外,山石多以这种技法细腻描绘,笔笔沉着而带润泽之意,皴笔的疏密、浓淡也很好地表现出山峦的明暗。

《萧翼赚兰亭图》
《萧翼赚兰亭图》
巨然《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石渠宝笈初编》定为宋人画。绘唐太宗遣萧翼赚兰亭序真迹的故事。画上端山峦起伏,群峰缭绕而多变化,山麓林木间多矾头卵石,露出宅院屋宇,前临溪水板桥,山峦坡岸以短笔披麻皴画成,图中皴擦点染诸法兼备,笔墨细腻富有层次,皴法古茂,点苔高古。此画原定为宋人画萧翼赚兰亭,后台北院方考出张丑《清河书画舫》载有此图,定为巨然,故改之。而此幅佳作,信为巨然传派所作。

明代张丑曾叙及此画:“丙子阳月望前二月,作同朝延世兄访吴能远氏,话间承示宋裱居然绢本《萧翼赚兰亭图》立轴,上有‘宣文阁印’、‘绍兴’小玺,纪察司引,其画山水林木,满幅皆用山水墨兼行法,止人物屋宇稍微设色,笔法奇古,渐开元人门户,故是甲观。”。

《万壑松风图》
《万壑松风图》
巨然《万壑松风图》绢本水墨画,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图纵:200.7厘米,横:70.5厘米

图中烟岚松涛,山中层岩丛树,山顶矾头重叠,深谷里瀑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并架一木桥。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 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百姿千态,栩栩如生。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脚下的林木中坐落着数间茅屋,其中一榭依石临水,有白衣人坐其中。此乃世外桃源里之人间烟火。从白衣人的房后望去,蜿蜒山路沿谷涧上去。在两山之间、谷涧之上,有一巨大的楼阁,且又有山楼水榭、远寺长桥,掩映在万松山壑间。

《万壑松风图》采用全景式构图,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它是山水画发展演变的标志性作品。

董源

概述

董源(约937年—约962年),字叔达,洪州钟陵(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钟陵乡)人。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

南唐时期,曾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南唐灭亡后,进入北宋。董源最擅长山水画,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应的。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赏董巨画派之外,一般论者对董巨的评价并不高。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风气渐开。汤垕认为:“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对董源有了新的认识。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吴门派,更奉董源为典范。元代黄公望说:“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清代王鉴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董源在后世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是罕见的。

董源兼工牛、虎、龙、水。《图画见闻志》上说他画牛虎,有“肉肌丰混,毛毳轻浮,具足精神,脱略凡格”之评。

如今董源传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寒林重汀图》《龙宿郊民图》《平林霁色图卷》等。

传世作品

  • 《潇湘图》卷,明末经由河南人袁枢(袁可立子)珍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 《夏山图》卷,明末经袁枢等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
  • 《溪岸图》明末经睢阳袁枢收藏,今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 《平林霁色图卷》 美国今藏波士顿博物馆藏。
  • 《龙宿郊民图》及《洞天山堂图》二轴,均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 《寒林重汀图》,藏于日本兵库县黑川文学院。
  • 《洞天山堂图》(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江堤晚景图》(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张大千先生鉴定。
  • 《画长林萧逸图》(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夏山欲雨图》(仿),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潇湘图》
《潇湘图》
《潇湘图》卷,五代·南唐,董源作,绢本,设色,纵50厘米,横141.4厘米。

《潇湘图》画的是江南景色。画中山峦连绵,,云雾暗晦,山水树石都笼罩于空灵朦胧之中,显得平淡而幽深,苍茫而深厚。岸边船上有几组人物,远处坡下有张网的渔人和船只。此画以花青运以水墨,清淡湿润,山石用笔点染,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显得浑厚滋润,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郁郁葱葱俱得以表现。

《溪岸图》
《溪岸图》
董源《溪岸图》笔墨与传世五代作品《高士图》和《江行初雪图卷》相似。单国霖告诉记者,“当时,启功先生、傅熹年先生均将此作认定为北宋初期五代末期。大都会博物馆后来为这张画做了一个红外线检测,发现这张图画经过3次装裱,3次补的绢都不一样。而且,其上还有南宋贾似道、明末袁枢等人的印章。《溪岸图》曾经在20世纪40年代被徐悲鸿收得。张大千得知《溪岸图》现身,便托人转告徐,愿意用自己任何收藏与之交换《溪岸图》。不过,在张大千得到这幅令他爱不释手的古画之后的若干年,他又将之带出国去卖给了书画经营商、大收藏家王季迁。直至20世纪80年代,王季迁才将此画出手卖给了华人企业家唐氏。最后,由唐氏出面捐给大都会博物馆。

《夏山图》
《夏山图》
五代 董源 绢本 水墨淡设色 纵49.2厘米 横31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夏山图》构图从高远取景,整幅重岚叠冈,渊渚烟汀,树木华滋,牛群放牧,一派江南山乡气象。画中树木、山石,全用墨点簇皴而成,树木浓重厚实,有葱郁繁茂之感,山石用雨点皴法,干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极尽变幻莫测之奇。此画曾经明末袁枢收藏。

《夏景山口待渡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描写江南夏天景色。起首处水面浩渺,扁舟隐现,并且沙坡剔细草,塌下溪流萦绕,布景空灵。中幅结构缜密,先是山峰层丘叠壑,焦墨大披麻皴,其中有些显得高厚雄壮。之后由山峦过渡到平地,由高势过渡到低势,其间山麓溪回径折,为山家出入沙路。过渡十分自然。平地间村墟烟落,茅屋隐约可见,夏木阴阴,疏朗挺直,且又竹丛杂间,鸥渚渔汀,犬牙相错。缘溪小柳鬈鬈,画法尤异。渡艇东西往来,摇曳于沧波窈霭间,于是点出主题。待渡人物,有著红衣者。该图山势重叠,缓平绵长,植被丰茂,水汽若蒸,冈峦清润,林木秀密,构思精细,设色雅淡。技法上以披麻皴为主,多用苔点,色彩淡雅,为典型的江南山水。

《龙宿郊民图》
《龙宿郊民图》
《龙宿郊民图》描绘了居住于江边山麓的民众庆贺节日的情景。图中右侧的两座大山占据了画面的大半,山顶且有矾头。山下水面空阔,溪流蜿蜒,树木茂密成林。山下的人家在树头挂起了灯笼,溪边又有两条舟船,上竖彩旗,数十人自岸及舟联臂排列,似正在表演庆贺的歌舞。山下道路上点缀着一两行人,似在赶路,又似在游览。该图中以两重大山为主体,向画面的纵深走去。左边则是浩渺长江,也向画面的纵深流去,使画面很有深远感。该图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别具特色,作者将墨与青绿巧妙地合为一体,墨色和青绿色相得益彰却不相碍。作者用墨笔勾勒渲染后,在坡面峰峦等处略敷青绿,颇有郁郁葱葱,草木繁茂之意。

轶事典故

董源的山水画曾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垂青。据说李璟年轻时曾在庐山修建别墅,将山泉林园胜景融为一体。他为了能时时看到庐山景致,特地派董源画了一幅《庐山图》。董源将五老奇峰、云烟苍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别墅巧妙地绘入一图。李璟观后,称赞不绝,爱不释手,命人挂在卧室里,朝夕对画观赏,犹如长居庐山中。由此可见董源构思的巧妙和写景艺术的高超。

还有一次,忽然下了一场大雪,铺天盖地,京都呈现出一片银白的世界。李璟见此雅兴大发,召集群臣登楼摆宴、赏雪赋诗;并召来当时的画坛高手董源、高太冲、周文矩、朱澄、徐崇嗣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分工合作,由高太冲画中主像,周文矩画侍臣和及乐工侍从,朱澄画楼阁宫殿,董源画雪竹寒林,徐崇嗣画池塘鱼禽。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赏雪图》完成了。董源画的雪竹寒林是这幅画中直接描绘雪冬之景的。他胸有成竹,临阵不慌,放手对景勾画,将积雪压竹、丛林寒瑟的景象传神地描绘出来。这次活动和《赏雪图》被北宋的美术评论家郭若虚记述在他的《图画见闻志》里,遗憾的是该图已经无法见到了。

人物评价

郭若虚:“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

沈括《梦溪笔谈》:“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返照之色,此妙处也!”

米芾《画史》:“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

《宣和画谱》:“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览者得之,真若寓目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

汤垕《画鉴》:“唐画山水至宋始备,如(董)元又在诸公之上。”““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

黄公望:“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吴镇:“董源画《寒林重汀图》,笔法苍劲,世所罕见,因观其真迹,摹其万一。”

董其昌:“昔人乃有以画为假山水,而以山水为真画者,何颠倒见也。董源画世如星风,此卷(指潇湘图)尤奇古荒率。”“笔法如出二手……可称画中龙。”

张丑:“北苑新图师造化,深融豪迈数潇湘。堂堂后进还居上,压倒荆关称墨皇。”

王鉴:“画之有董巨,如书之有锺王,舍此则为外道。”

陈振濂:《龙宿郊民图》是董源山水画中少见的高山大嶂的格局,与《潇湘图》的林木温润山岩秀逸相比,它显然沾有北派荆浩、关仝的布景构图之妙。但区别也还是存在一荆、关的画在技法上以雄强落肆称,而董源虽画大山,却在笔上仍不失南方画风的那种温润、细胍、周到、完备的特色。

宋齐丘

概述

宋齐丘(887年-959年),一作宋齐邱,字超回(一作昭回),后改字子嵩,号九华先生,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南唐宰相。

宋齐丘少好学,工属文,有大志,尤喜纵横长短之学。其父在唐末任镇南军(治今江西南昌)节度副使,父死后,宋齐丘生活困顿,遂投靠时任昇州(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刺史的徐知诰(即李昪),为其主要谋士,深受信任。李昪建立南唐政权后,任宋齐丘为左丞相,拜司空,知尚书省。南唐中主时期,拜太保、中书令,权任颇重。后与冯延巳、陈觉、冯延鲁、查文徽、魏岑5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败坏朝政。其党主持对闽军事,损兵折将,宋齐丘庇护之,不能治其罪。中主李璟对其专权乱政亦十分不满,遂将其贬为镇南军节度使。955年,后周进攻淮南,被召回朝中,任太师、封楚国公,共赴国难。后因其党利用南唐局势危殆,胁迫中主退入后宫,将大权交给宋齐丘,引起了中主不满,于是将其放归青阳(今安徽青阳蓉城镇)旧居安置,于959年逝世,享年73岁。

影响

宋齐丘自升州追随李昪(徐知诰)起,辅佐李昪逐步控制吴国朝政、建立南唐政权,时人比之为宋武帝刘裕的谋臣刘穆之。他在政治上的主要建树有:

谋取吴政
宋齐丘在李昪(徐知诰)取代徐知训辅政后,建议其“交结邻好,绥悦守宰,广覃恩施,抚缉远迩”。李昪因此礼尊吴王“悉反知训所为,事吴王尽恭,接士大夫以谦,御众以宽,约身以俭,以吴王之命,悉蠲天祐十三年以前逋税,余俟丰年输之。求贤才,纳规谏,除奸猾,杜请托”,赢得了吴国旧臣宿将的好评,从而笼络了人心,架空了徐温,出现了“温虽遥执国政,人情颇归于帝(李昪)”的情形。这些与宋齐丘的辅弼有方是分不开的。史载,李昪“励精为理,修举礼法,以遏强众,亲附卿士,宽徭薄赋,人用安辑,齐丘颇有力焉”。

招揽贤才
李昪在升州期间便注意招揽人才,入扬州辅政后更在府内设立延宾亭,广纳四方之士。《钓矶立谈》载:“宋子嵩初佐烈祖招徕俊杰,布在班行,如孙晟、韩熙载等,皆有特操议论可听。”《十国春秋》亦称李昪“于府署内立亭号曰延宾,以待多士,命齐丘为之记,由是豪杰翕然归之”。可见招纳贤才的具体工作是由宋齐丘负责的。南唐朝廷的许多重要人物,如韩熙载、孙晟、查文徽等,都是此时投奔而来,这些人有不少在李昪代吴建唐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对南唐文化的繁荣也贡献极大。

改革经济
李昪执政后,宋齐丘又在他的支持下,对吴国经济进行了一番变革。当时李昪“命官兴版簿,定租税”,在核实民户占地的基础上,按土地肥脊高下确定税额,规定“厥田上上者每一顷税钱二贯一百文,中田一顷税钱一贯八百文,下田一顷税钱一贯五百文,皆足陌(指钱币交易中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见钱,如见钱不足,许依市价折以金银,并计丁口课调,亦科钱。”宋齐丘针对这一政策,认为这会导致民间弃农慕商的恶果,不利于战乱后江淮之地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宋齐丘则则主张,废除丁口税,减轻农民负担,避免人口逃亡。为国而死者,得领抚恤钱三年。田税按田好坏定租税,以求平允,由收钱改为缴纳谷帛,免去农民在以谷换钱时受商人盘剥,收税时又将谷帛绵绢以高出市价三四倍的虚价折合实物,以激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奖励垦荒,一丁垦田80亩,赐钱2万。无论桑田,农田,都免税五年,这些措施,使江淮地区“旷土尽辟,桑柘满野”,民富国强,为宋代长江中下游地区进一步超过北方奠定了基础。

而宋齐丘则主张田税不收现钱,改为缴纳谷帛,并“虚抬时价,折纳绸绵绢本色”。当时市价,每匹绢五百文、绸六百文、绵每两十五文。宋齐丘建议把每匹绢抬为一贯七百文、绸为二贯四百文、绵每两四十文,都是不打折扣的足钱。他提出的要官府收租税,用高于市价三四倍的虚价来折合实物,确是大胆而有远见的建议(《容斋随笔》转载北宋许载所著《吴唐拾遗录》)。同时,他还建议废除丁口税。

宋齐丘的这些主张,举朝哗然,认为这会使国家收入锐减。宋齐丘则以“安有民富而国家贫者耶”加以驳斥。李昪对此加以肯定,赞之为“劝农上策”,立即颁布实行。结果,“自是不十年年,野无闲田,桑无隙地”,推动了江淮间农桑的发展。李昪建立南唐后,继续推行这些政策,使得南唐于“近代僭伪之地,最为强盛”。“于时,中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采”。宋齐丘的改革也受到后人的大力赞扬,宋人洪迈盛赞:“自吴变唐,自唐变宋,民到于今受其赐,齐丘之事美矣!”

评价

欧阳修:宋齐丘为昪谋篡杨氏最有力。

文莹:遂树朋党,阴自封殖,狡险贪愎,古今无之。不知命,无远识,事三朝,惟延卜祝占相者数十辈置门下。传云齐丘少梦乘龙上天,至垂老犹抱狂妄,及国家发难,尚欲因其衅以窥觊。

马令:呜呼,俗说江南坚甲精兵,虽数十万,而长江天堑,险过汤池,可当十万,国老宋齐丘,机变如神,可当十万。周世宗欲取江表,故齐丘以反间死。斯言殆非君子之说,闾巷小人之语也。龙衮因是著于野录,以欺惑后世,而后世之人,亦颇信之。且民之至愚,欺之则易信,况齐丘益树朋党,以贾誉于当时,自非特立独行之士,安能知其妄伪哉!孔子尝以乡人皆好之为未可,盖乡人之情未必公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则信善矣。呜呼,善人吾不得见,则齐丘之事安所考信哉,盖亦考其所言与其所行而已。观其著书云:“画者不敢易图像,苟易之,必有咎;刻者不敢侮木偶,苟侮之,必贻祸。始制作于我,又要敬于我,又置祸于我。”此意以社稷之功自任,而无复君臣之礼也。又云:“见食象者,食牛不足,见戴冕者,戴冠不足,则窥窃之计于是乎萌矣。”予以是知齐丘之所言也。伐南闽,攻仁达,以空其国用;逐常梦锡、韩熙载、江文蔚,以间其忠言,予以是知齐丘之所行也。然则齐丘之死,自速辜尔,谓之反间者,妄也。

陆游:① 方齐丘败时,年七十三,且无子,若谓窥伺谋篡窃,则过也。特好权利,尚诡谲,造虚誉,植朋党,矜功忌能,饰诈护前,富贵满溢,犹不知惧。狃于要君,暗于知人,衅隙遂成,蒙大恶以死,悲夫。② 世言江南精兵十万,而长江天堑,可当十万;国老宋齐丘机变如神,可当十万;周世宗欲取江南,故齐丘以反间死。方五代之际,天下分裂大乱,贤人君子皆自引于深山大泽之间,以不仕为得。而冯道有重名于中原,齐丘擅众誉于江表,观其人,可以知其时之治乱矣。周师之犯淮南,齐丘实预议论,虽元宗不尽用,然使展尽其筹策,亦非能决胜保境者。且世宗岂畏齐丘机变而间之者哉?盖钟镆自周归,力排齐丘,杀之,故其当附会为此说,非其实也。予论序齐丘事,尽黜当时爱憎之论,而录其实,览者得详焉。

胡三省:① 宋齐丘为徐知诰谋夺徐氏之政,使温知之,岂特恶之而已。盖齐丘之为人,轻佻褊躁,温以此恶之耳。② 鸣呼,为人臣者,当易姓之际,谨毋以功名自居。荀文若以之阻毒而逝,刘穆之以之发病而死,范云恐后时不及,疗疾以求速愈,至于促寿而不暇顾;若宋齐丘之疾周宗,又其轻浅者耳。

吴任臣:齐丘任计,数喜机变,故纵横捭阖之士也。乘时干主,化家为国,可不谓有功焉,而躁悻热中,植党自用,迭起迭废,卒以不良死。史谓其狃于要君,闇于知人,其信然哉。

陈鳣:齐丘本学申韩之术,以天资刻薄之人,乃又专权树党,挟智要君,宜其旋起旋废,终至馁死。或言周师欲取江南,故齐丘以反间使,其言失实,前人已驳之矣。

轶事典故

宋齐丘因在吴唐禅代中采取消极态度,在南唐建立后遭到疏远,为此对李昪多有怨言,言辞甚为激烈。

李昪受禅后,仅加宋齐丘为司徒。宋齐丘“自悼失计,复耻无功”,大为忿恨。他在接受加官制书时,听到李昪称其为“布衣之交”,突然道:“臣布衣之时,陛下也只是一个刺史而已。陛下今日做了天子,可以不用老臣了。”他说罢拂袖而去,归家闭门待罪。但李昪只是好言劝慰,但“不为改官”。

宋齐丘在夏昌图盗官案后称病请辞,结果被李昪批准。他心怀怨望,于是称病不再上朝。李昪让儿子李景遂前去慰问,又答应让他出镇故乡洪州。宋齐丘这才入朝,与李昪宴饮谈笑,结果席间又发怨言:“陛下中兴,臣之力也,奈何忘之?”李昪色变,道:“你原来只是一个门客,现已位居三公,也该知足了。你曾对人说我像越王勾践一样难以共富贵,有这回事吧?”宋齐丘词色愈厉,道:“我确有此言!我做门客的时候,陛下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将领而已。”两人不欢而散。但李昪次日又写信向宋齐丘致歉,道:“我性情褊急,这你是知道的。我们年轻时相互亲近,如今老来又怎能相互怨恨呢!”

人际关系

  • 父亲:宋诚,唐末随钟传起兵割据江西,官至镇南军节度副使。
  • 妻子:魏氏,出身娼妓,曾资助早年落魄的宋齐丘,在其发迹后被娶为正室,封国夫人。
  • 嗣子:宋摩诘,宋齐丘之侄,因宋齐丘无子而过继为嗣。

主要作品

  • 《宋史·艺文志》记载,宋齐丘著有《化书》六卷、《理训》十卷、《玉管照神经》二卷、《天花经》三卷、《祀玄集》三卷。
  • 《全唐诗》收录有宋齐丘的诗作三首、残句一联。《全唐文》则录其文章四篇(疏、书、序、铭各一篇)。

人物争议

关于宋齐丘的死因,史料有多种说法:

  • 缢死说:马令《南唐书》称,宋齐丘在被送到青阳后,于“旧第之外,别院处之,重门外锁,穴墙(指凿墙洞)以给食”,他因此自缢而死。《唐余纪传》则称,宋齐丘是因“家众坐馁”,被“缢杀之”。
  • 饿死说:陆游《南唐书》称,宋齐丘后来被断绝饮食,因此饿死。《江南野史》则称其绝食七日而死。
  • 闷死说:郑文宝所著《江表志》、《江南余载》称,宋齐丘的家人被断绝饮食数日,都面有菜色。中使传话称:“令公捐馆,方始供食。”宋齐丘因此被家人以絮塞其口,最终闷死。

史料索引

  • 马令著《南唐书·卷二十·党与传上第十六》
  • 陆游著《南唐书·卷四·列传第一》
  • 吴任臣著《十国春秋·卷二十·南唐六》

王定保

概述

王定保(870年—940年),字翊圣,王荛之子,晚唐诗人吴融之婿。南昌(今江西)人。出身太原王氏,南海记室王涣的族子。

生平

王定保生平事迹,人们知道得很少,据《十国春秋》、《五代史》,知他生于唐咸通庚寅岁(870年),卒年不详,据《四库全书提要》说,当在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以后。他早年曾与安徽的曹松隐居庐山,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进士及第,天复三年(903年)避乱湖南,为容管(今广西南宁市南)巡官,后遭乱不能北返,先依马殷,不得马氏重用,改依靠清海节度使刘隐,担任幕僚。

唐哀宗天佑二年(905年)刘隐死,其弟刘䶮(刘岩)称帝,国号汉,王定保只得入仕南汉。刘䶮称帝时,王定保极力反对,贞元二年(916年)刘龚故意让他出使荆南,然后称帝。当他完成使命返回时,刘龑已登基做了南汉皇帝。为了安抚王定保,刘龚派大臣前往迎接,主动告诉他称帝建国的事情。王定保没有表示反对,但对故意把他支使开的做法很不满,因而讥讽道:“建国当有制度,吾入南门,清海军额(唐朝节度使匾额)犹在,其不见笑于四方乎。”刘龑知道后苦笑说:“朕备定保久矣,而不思此,宜其讥矣。”

南汉大有十三年(940年),王定保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不逾年而卒。

著作

王定保善文辞,曾写就《南宫七奇赋》,“一时称为绝伦”,“雅好著述,老而弥笃”,晚年开始写作《唐摭言》。

《唐摭言》

《唐摭言》是王定保所编撰的古代文言轶事小说集,记述了大量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可以窥见当时文人风貌之一斑;又保存了不少唐人别集所失载的断章零句,可以作为唐诗辑佚的重要依据。李慈铭指出:“唐人登科记等尽佚,仅存此书,故为考科名者所不可少。”(《越缦堂读书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述有唐一代贡举之制特详,多史志所未及。其一切杂事,亦足以觇名场之风气,验士习之淳浇。法戒兼陈,可为永鉴。”这部书共有十五卷,一百零三门,按内容分门系事。

《唐摭言》是记录唐代科举制度和掌故的唯一专著,是研究科举制度、文人生活等的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