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南昌名人 下的文章

宋齐丘

概述

宋齐丘(887年-959年),一作宋齐邱,字超回(一作昭回),后改字子嵩,号九华先生,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南唐宰相。

宋齐丘少好学,工属文,有大志,尤喜纵横长短之学。其父在唐末任镇南军(治今江西南昌)节度副使,父死后,宋齐丘生活困顿,遂投靠时任昇州(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刺史的徐知诰(即李昪),为其主要谋士,深受信任。李昪建立南唐政权后,任宋齐丘为左丞相,拜司空,知尚书省。南唐中主时期,拜太保、中书令,权任颇重。后与冯延巳、陈觉、冯延鲁、查文徽、魏岑5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败坏朝政。其党主持对闽军事,损兵折将,宋齐丘庇护之,不能治其罪。中主李璟对其专权乱政亦十分不满,遂将其贬为镇南军节度使。955年,后周进攻淮南,被召回朝中,任太师、封楚国公,共赴国难。后因其党利用南唐局势危殆,胁迫中主退入后宫,将大权交给宋齐丘,引起了中主不满,于是将其放归青阳(今安徽青阳蓉城镇)旧居安置,于959年逝世,享年73岁。

影响

宋齐丘自升州追随李昪(徐知诰)起,辅佐李昪逐步控制吴国朝政、建立南唐政权,时人比之为宋武帝刘裕的谋臣刘穆之。他在政治上的主要建树有:

谋取吴政
宋齐丘在李昪(徐知诰)取代徐知训辅政后,建议其“交结邻好,绥悦守宰,广覃恩施,抚缉远迩”。李昪因此礼尊吴王“悉反知训所为,事吴王尽恭,接士大夫以谦,御众以宽,约身以俭,以吴王之命,悉蠲天祐十三年以前逋税,余俟丰年输之。求贤才,纳规谏,除奸猾,杜请托”,赢得了吴国旧臣宿将的好评,从而笼络了人心,架空了徐温,出现了“温虽遥执国政,人情颇归于帝(李昪)”的情形。这些与宋齐丘的辅弼有方是分不开的。史载,李昪“励精为理,修举礼法,以遏强众,亲附卿士,宽徭薄赋,人用安辑,齐丘颇有力焉”。

招揽贤才
李昪在升州期间便注意招揽人才,入扬州辅政后更在府内设立延宾亭,广纳四方之士。《钓矶立谈》载:“宋子嵩初佐烈祖招徕俊杰,布在班行,如孙晟、韩熙载等,皆有特操议论可听。”《十国春秋》亦称李昪“于府署内立亭号曰延宾,以待多士,命齐丘为之记,由是豪杰翕然归之”。可见招纳贤才的具体工作是由宋齐丘负责的。南唐朝廷的许多重要人物,如韩熙载、孙晟、查文徽等,都是此时投奔而来,这些人有不少在李昪代吴建唐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对南唐文化的繁荣也贡献极大。

改革经济
李昪执政后,宋齐丘又在他的支持下,对吴国经济进行了一番变革。当时李昪“命官兴版簿,定租税”,在核实民户占地的基础上,按土地肥脊高下确定税额,规定“厥田上上者每一顷税钱二贯一百文,中田一顷税钱一贯八百文,下田一顷税钱一贯五百文,皆足陌(指钱币交易中每百文一枚不短缺)见钱,如见钱不足,许依市价折以金银,并计丁口课调,亦科钱。”宋齐丘针对这一政策,认为这会导致民间弃农慕商的恶果,不利于战乱后江淮之地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宋齐丘则则主张,废除丁口税,减轻农民负担,避免人口逃亡。为国而死者,得领抚恤钱三年。田税按田好坏定租税,以求平允,由收钱改为缴纳谷帛,免去农民在以谷换钱时受商人盘剥,收税时又将谷帛绵绢以高出市价三四倍的虚价折合实物,以激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奖励垦荒,一丁垦田80亩,赐钱2万。无论桑田,农田,都免税五年,这些措施,使江淮地区“旷土尽辟,桑柘满野”,民富国强,为宋代长江中下游地区进一步超过北方奠定了基础。

而宋齐丘则主张田税不收现钱,改为缴纳谷帛,并“虚抬时价,折纳绸绵绢本色”。当时市价,每匹绢五百文、绸六百文、绵每两十五文。宋齐丘建议把每匹绢抬为一贯七百文、绸为二贯四百文、绵每两四十文,都是不打折扣的足钱。他提出的要官府收租税,用高于市价三四倍的虚价来折合实物,确是大胆而有远见的建议(《容斋随笔》转载北宋许载所著《吴唐拾遗录》)。同时,他还建议废除丁口税。

宋齐丘的这些主张,举朝哗然,认为这会使国家收入锐减。宋齐丘则以“安有民富而国家贫者耶”加以驳斥。李昪对此加以肯定,赞之为“劝农上策”,立即颁布实行。结果,“自是不十年年,野无闲田,桑无隙地”,推动了江淮间农桑的发展。李昪建立南唐后,继续推行这些政策,使得南唐于“近代僭伪之地,最为强盛”。“于时,中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采”。宋齐丘的改革也受到后人的大力赞扬,宋人洪迈盛赞:“自吴变唐,自唐变宋,民到于今受其赐,齐丘之事美矣!”

评价

欧阳修:宋齐丘为昪谋篡杨氏最有力。

文莹:遂树朋党,阴自封殖,狡险贪愎,古今无之。不知命,无远识,事三朝,惟延卜祝占相者数十辈置门下。传云齐丘少梦乘龙上天,至垂老犹抱狂妄,及国家发难,尚欲因其衅以窥觊。

马令:呜呼,俗说江南坚甲精兵,虽数十万,而长江天堑,险过汤池,可当十万,国老宋齐丘,机变如神,可当十万。周世宗欲取江表,故齐丘以反间死。斯言殆非君子之说,闾巷小人之语也。龙衮因是著于野录,以欺惑后世,而后世之人,亦颇信之。且民之至愚,欺之则易信,况齐丘益树朋党,以贾誉于当时,自非特立独行之士,安能知其妄伪哉!孔子尝以乡人皆好之为未可,盖乡人之情未必公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则信善矣。呜呼,善人吾不得见,则齐丘之事安所考信哉,盖亦考其所言与其所行而已。观其著书云:“画者不敢易图像,苟易之,必有咎;刻者不敢侮木偶,苟侮之,必贻祸。始制作于我,又要敬于我,又置祸于我。”此意以社稷之功自任,而无复君臣之礼也。又云:“见食象者,食牛不足,见戴冕者,戴冠不足,则窥窃之计于是乎萌矣。”予以是知齐丘之所言也。伐南闽,攻仁达,以空其国用;逐常梦锡、韩熙载、江文蔚,以间其忠言,予以是知齐丘之所行也。然则齐丘之死,自速辜尔,谓之反间者,妄也。

陆游:① 方齐丘败时,年七十三,且无子,若谓窥伺谋篡窃,则过也。特好权利,尚诡谲,造虚誉,植朋党,矜功忌能,饰诈护前,富贵满溢,犹不知惧。狃于要君,暗于知人,衅隙遂成,蒙大恶以死,悲夫。② 世言江南精兵十万,而长江天堑,可当十万;国老宋齐丘机变如神,可当十万;周世宗欲取江南,故齐丘以反间死。方五代之际,天下分裂大乱,贤人君子皆自引于深山大泽之间,以不仕为得。而冯道有重名于中原,齐丘擅众誉于江表,观其人,可以知其时之治乱矣。周师之犯淮南,齐丘实预议论,虽元宗不尽用,然使展尽其筹策,亦非能决胜保境者。且世宗岂畏齐丘机变而间之者哉?盖钟镆自周归,力排齐丘,杀之,故其当附会为此说,非其实也。予论序齐丘事,尽黜当时爱憎之论,而录其实,览者得详焉。

胡三省:① 宋齐丘为徐知诰谋夺徐氏之政,使温知之,岂特恶之而已。盖齐丘之为人,轻佻褊躁,温以此恶之耳。② 鸣呼,为人臣者,当易姓之际,谨毋以功名自居。荀文若以之阻毒而逝,刘穆之以之发病而死,范云恐后时不及,疗疾以求速愈,至于促寿而不暇顾;若宋齐丘之疾周宗,又其轻浅者耳。

吴任臣:齐丘任计,数喜机变,故纵横捭阖之士也。乘时干主,化家为国,可不谓有功焉,而躁悻热中,植党自用,迭起迭废,卒以不良死。史谓其狃于要君,闇于知人,其信然哉。

陈鳣:齐丘本学申韩之术,以天资刻薄之人,乃又专权树党,挟智要君,宜其旋起旋废,终至馁死。或言周师欲取江南,故齐丘以反间使,其言失实,前人已驳之矣。

轶事典故

宋齐丘因在吴唐禅代中采取消极态度,在南唐建立后遭到疏远,为此对李昪多有怨言,言辞甚为激烈。

李昪受禅后,仅加宋齐丘为司徒。宋齐丘“自悼失计,复耻无功”,大为忿恨。他在接受加官制书时,听到李昪称其为“布衣之交”,突然道:“臣布衣之时,陛下也只是一个刺史而已。陛下今日做了天子,可以不用老臣了。”他说罢拂袖而去,归家闭门待罪。但李昪只是好言劝慰,但“不为改官”。

宋齐丘在夏昌图盗官案后称病请辞,结果被李昪批准。他心怀怨望,于是称病不再上朝。李昪让儿子李景遂前去慰问,又答应让他出镇故乡洪州。宋齐丘这才入朝,与李昪宴饮谈笑,结果席间又发怨言:“陛下中兴,臣之力也,奈何忘之?”李昪色变,道:“你原来只是一个门客,现已位居三公,也该知足了。你曾对人说我像越王勾践一样难以共富贵,有这回事吧?”宋齐丘词色愈厉,道:“我确有此言!我做门客的时候,陛下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将领而已。”两人不欢而散。但李昪次日又写信向宋齐丘致歉,道:“我性情褊急,这你是知道的。我们年轻时相互亲近,如今老来又怎能相互怨恨呢!”

人际关系

  • 父亲:宋诚,唐末随钟传起兵割据江西,官至镇南军节度副使。
  • 妻子:魏氏,出身娼妓,曾资助早年落魄的宋齐丘,在其发迹后被娶为正室,封国夫人。
  • 嗣子:宋摩诘,宋齐丘之侄,因宋齐丘无子而过继为嗣。

主要作品

  • 《宋史·艺文志》记载,宋齐丘著有《化书》六卷、《理训》十卷、《玉管照神经》二卷、《天花经》三卷、《祀玄集》三卷。
  • 《全唐诗》收录有宋齐丘的诗作三首、残句一联。《全唐文》则录其文章四篇(疏、书、序、铭各一篇)。

人物争议

关于宋齐丘的死因,史料有多种说法:

  • 缢死说:马令《南唐书》称,宋齐丘在被送到青阳后,于“旧第之外,别院处之,重门外锁,穴墙(指凿墙洞)以给食”,他因此自缢而死。《唐余纪传》则称,宋齐丘是因“家众坐馁”,被“缢杀之”。
  • 饿死说:陆游《南唐书》称,宋齐丘后来被断绝饮食,因此饿死。《江南野史》则称其绝食七日而死。
  • 闷死说:郑文宝所著《江表志》、《江南余载》称,宋齐丘的家人被断绝饮食数日,都面有菜色。中使传话称:“令公捐馆,方始供食。”宋齐丘因此被家人以絮塞其口,最终闷死。

史料索引

  • 马令著《南唐书·卷二十·党与传上第十六》
  • 陆游著《南唐书·卷四·列传第一》
  • 吴任臣著《十国春秋·卷二十·南唐六》

王定保

概述

王定保(870年—940年),字翊圣,王荛之子,晚唐诗人吴融之婿。南昌(今江西)人。出身太原王氏,南海记室王涣的族子。

生平

王定保生平事迹,人们知道得很少,据《十国春秋》、《五代史》,知他生于唐咸通庚寅岁(870年),卒年不详,据《四库全书提要》说,当在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以后。他早年曾与安徽的曹松隐居庐山,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进士及第,天复三年(903年)避乱湖南,为容管(今广西南宁市南)巡官,后遭乱不能北返,先依马殷,不得马氏重用,改依靠清海节度使刘隐,担任幕僚。

唐哀宗天佑二年(905年)刘隐死,其弟刘䶮(刘岩)称帝,国号汉,王定保只得入仕南汉。刘䶮称帝时,王定保极力反对,贞元二年(916年)刘龚故意让他出使荆南,然后称帝。当他完成使命返回时,刘龑已登基做了南汉皇帝。为了安抚王定保,刘龚派大臣前往迎接,主动告诉他称帝建国的事情。王定保没有表示反对,但对故意把他支使开的做法很不满,因而讥讽道:“建国当有制度,吾入南门,清海军额(唐朝节度使匾额)犹在,其不见笑于四方乎。”刘龑知道后苦笑说:“朕备定保久矣,而不思此,宜其讥矣。”

南汉大有十三年(940年),王定保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不逾年而卒。

著作

王定保善文辞,曾写就《南宫七奇赋》,“一时称为绝伦”,“雅好著述,老而弥笃”,晚年开始写作《唐摭言》。

《唐摭言》

《唐摭言》是王定保所编撰的古代文言轶事小说集,记述了大量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可以窥见当时文人风貌之一斑;又保存了不少唐人别集所失载的断章零句,可以作为唐诗辑佚的重要依据。李慈铭指出:“唐人登科记等尽佚,仅存此书,故为考科名者所不可少。”(《越缦堂读书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是书述有唐一代贡举之制特详,多史志所未及。其一切杂事,亦足以觇名场之风气,验士习之淳浇。法戒兼陈,可为永鉴。”这部书共有十五卷,一百零三门,按内容分门系事。

《唐摭言》是记录唐代科举制度和掌故的唯一专著,是研究科举制度、文人生活等的必读书。

徐孺子

概述

徐孺子(97年—168年),即徐稺(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南昌东湖一带)人。东汉时期高士贤人,郭泰称之为“南州高士”。

籍贯考证

根据明朝万历年间《南昌府志》、清朝乾隆年间《南昌府志》、清道光年间《南昌县志》、《名山胜概记》、《豫章续志》、《寰宇记》、宋代曾巩《重修后汉徐高士祠堂记》、《水经注》、康熙《四库全书》、光绪《江西通志》、民国《南昌县志》、《南昌城迁考》、中华境内所有徐孺子后裔家谱等书记载,徐孺子故里在东湖之南完全吻合。

据历代地方志和相关资料记载,赣水北经南昌县,西历白社,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有孺子宅,际湖南小洲上。

现结合所有历史文献,均确定徐孺子故里在南昌东湖一带,所有资料均证实孺子亭公园一带即孺子宅、孺子故里,南朝宋时期毁于战火。

徐孺子宅《水经注》称在南塘东,南唐徐廙续《豫章志》称在南塘东百步,则应在今孺子亭公园东百步范围之内。而此为陈蕃后迁之宅,最原始的孺子宅依南唐徐廙续《豫章志》及《洞仙传》则在洪州东北三里,梅福宅之东。

杨守敬考:《寰宇记》:“梅福宅在洪州东北三里,西接开元观东西池,书堂遗址犹存,在今南昌县东北”。此处宜为《水经注》中梅福故廨,《南昌古图经》中引杨杰诗:“故丰门近子真家”,则此梅福故廨当在唐洪州东北三里,宋故丰门附近,清南昌县东北,龙沙以内,孺子故居亦在此宅之东不远,则当在城北区域,而绝不及于北沥徐家,徐家坊悬榻里亦伪。

徐孺子磨镜图

生平

勤学苦读 满腹经纶
徐孺子出生在世代儒士家庭。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宁,徐家被迫多次迁徙,家境日益贫困,唯有力耕维生,这也培育出徐孺子不耕不食的良好品质。在家庭的熏陶下,徐孺子从小就对学习知识非常用功,加上天生聪慧、记忆过人,9岁时就能背诵《春秋经》《公羊义例》等一些著作,并展现出不同常人的辩证思维。《世说新语》记载: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和伙伴们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那岂不是会更加明亮呢?”徐孺子答:“不,就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孔,如果没有瞳孔那一定看不清。”

十五岁时,徐孺子慕名前往槠山(今江西丰城)拜大学者唐檀为师求学。在唐檀的悉心教诲下,徐孺子开始系统学习《颜氏春秋》《京氏易》等著作,同时兼修风角、星宿、算历、河图、七纬、推步、变易等,这些都是当时汉朝最高学府太学的必修科目。徐孺子在槠山读书的地方,被后人称为徐孺子读书台。清朝的唐光游览读书台后写道:“远览近瞩,层峦环拱,匹练夹飞,幽花细草,娟娟宜人,实为佳境”。

经唐檀的推荐及层层选拔,徐孺子二十岁时来到洛阳入太学深造,成为了一名诸生。东汉时期太学的教师称博士,太学的学生称“诸生”或“太学生”。期间,徐孺子接触到了许多优秀的学者与诸生,先后从师于樊英、黄琼等大儒,也与陈蕃、郭泰等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樊英是当时著名的易学家和术学家,黄琼为人正直、品行高尚,后历任司空、太仆、司徒、太尉等职。徐孺子入太学后,自身学问、德行有了显著提升,慢慢成长为一个饱学之士。不仅对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作烂熟于胸,融会贯通,而且对其他各学也驾轻就熟,通晓天文地理、星算河图,了解气象知识,掌握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等。

品行如玉 人杰地灵
徐孺子年轻时为诸生,学习不少经书,为人一贯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平日亲自耕种,“非自力而不食”,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郭泰尊称为“南州高士”,成为千秋传颂的“人杰地灵之典范”。他曾被太尉黄琼所辟,但拒绝就任。黄琼死后,徐孺子身背干粮从南昌徒步数日赶到江夏哭祭,后人敬佩道:“邀官不肯出门,奔丧不远千里。”

豫章太守陈蕃极为敬重徐稚之人品,邀请他出任自己的功曹,并在接见他时特为其专设一榻,去则悬之。徐孺子勉强会见陈蕃但拒绝他的任命。后世王勃在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中便有了“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不朽的名句,并且千古传为佳话。需要强调的是,赞江西人杰地灵,仅举此一例。

徐孺下陈藩之榻

淡泊宁静 趋于至善
观徐孺子一生,他虽未做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未留下一篇世代相传的宏文,所作所为显得那么平常,但他勤学苦读、完善自我、道德至上的精神是清雅高尚的,特别是在当时非仕即农的社会中,更是显得与众不同、鹤立鸡群。唐代诗人张九龄在任洪州刺史时,曾写下《后汉征君徐君碣铭》:“先生经修于世,纯俭以存戒,博爱以体仁,应物以会通,全己以归正,汉廷所以宗其德,天下所以服其行,岂与彼数子直逆庭而已哉?”北宋散文家曾巩在瞻仰徐孺子祠堂之后,不禁发出感慨:“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两人的字里行间,均对徐孺子充满了敬意与虔诚。

后世纪念

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徐孺子病故,享年72岁。为纪念和弘扬徐孺子,从三国、晋代开始,历代都对徐墓进行修缮维护,并建造亭台、祠堂等设施。张九龄、杜甫、曾巩、苏辙、黄庭坚、杨万里、朱熹、刘克庄、文天祥、赵孟頫、解缙、袁枚等文化名人,也先后慕名来南昌凭吊吟咏,并留下了许多感人诗句。

其中,朱熹写到:“孺子高风何处寻,东湖台观水云深。生刍一束人如玉,此日清凉万古心。”

明代万历年间,江西提学副使朱廷益模仿山东曲阜“祭孔”之例,在江西创立公祀徐孺子的“祭徐”制度,并一直延续到清初。当今,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亭公园、孺子亭、高(士)桥、孺子亭小学等均是以徐孺子命名的。其中,孺子亭位于南昌市西湖区的孺子亭公园,为重檐六角攒尖式,周边绿化景观布局富有文化底蕴,较好地再现了“豫章十景”中“徐亭柳烟”景观。

祠堂
后人为纪念这位东汉著名的高士,曾于南昌市内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北宋诗人黄庭坚游学南昌期间拜谒徐祠后写道:“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樽。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曾巩亦曾以中牢礼祭祀徐稚。

墓址
徐孺子谢世后,葬于南昌市进贤门外东潭巷铁树坡旧城壕沟边,今绳金塔东南侧,东坛巷和十字街交界处。1957年,徐孺子墓被公布为全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夷为平地。但徐孺子墓的墓室并没有毁掉,墓地的两块石碑也保存完好。1996年,西湖区人民政府在孺子亭公园重建徐孺子之墓,原址的两块旧墓碑竖立于墓前。

墓后有石碑两方,书刻唐代张九龄《徐征君碣铭》,其文为:“先生天受元休,含道杰出,先知而上,贯之以一。体资清纯,动适玄妙。……贬绝存心而经修于世,纯俭以存而博爱体仁。应物以会通,全己以归,汉庭所以宗其德,天下所以服其行。”

”铭日:“灵芝无根,醴泉无源。角之杰出,先生斯存。英杰先生,德不可名。斯出无应,鸿飞人冥。道高事远,迹陈名劭。立石旧邦,以观其妙。

(唐)刘克庄

今晓安坟意,梅仙旧廨傍。
醢成龙不至,罗设凤高翔。
党锢人俱烬,先生骨尚香。
小诗拈未出,何以侑椒浆。

孺子亭
孺子亭始建于1979年,以沿湖耸立的孺子亭为主景围湖造园而成,1984年开放。园内已恢复修建孺子亭、孺子墓、碑廊等历史古迹。有素享盛名的“豫章十景”之一“徐亭烟柳”。

刘贺塑像

概述

刘贺(前92年-前59年),即海昏侯,又称西汉废帝,出生于昌邑国昌邑县(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西汉第九位皇帝(前74年7月18日至8月14日在位),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他原先继承父亲刘髆的昌邑王王位,后于汉昭帝突然死亡后,被霍光主政的朝廷指定继承皇位,但仅在位约27日就被废黜,并送回原封地昌邑国。后来,他被皇位继任者汉宣帝授予海昏侯的爵位。

家族成员

关系姓名备注
祖父 刘彻 汉武帝
祖母 李夫人 霍光追尊为孝武皇后
父亲 刘髆 昌邑哀王
儿子 刘充国
刘奉亲
刘代宗
海昏侯
海昏侯
海昏釐侯
孙子 刘保世 海昏原侯,刘代宗之子
曾孙 刘会邑 海昏侯,刘保世之子

生平经历

早年生活

刘贺的父亲是刘髆,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大约三岁时被武帝册封为昌邑王(封地在今山东省巨野县附近),是为西汉第一位昌邑王。后来刘髆在刘贺大约四岁时去世,谥号哀,史称昌邑哀王。始元元年(前86年),由刘贺继任昌邑王的王位。

根据张敞奏疏中,“(地节)四年九月中,臣敞入视居处状,故王年二十六七”的说法,刘贺应生于太始四年(前93年)或征和元年(前92年)。

刘贺印章

继承帝位

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十七日,汉昭帝刘弗陵去世。由霍光为首掌控的朝廷指定刘贺等人前往长安城参与昭帝的丧葬仪式,随后刘贺被指定继承皇位。刘贺当时18岁,在今山东巨野县继承父爵,逸游自恣,为所欲为,资治通鉴记载“在国素狂纵,动作无节”。

史书记载,刘贺在自山东奔赴长安登基的路上,表现得相当猴急,提前抢民女,并搜罗善于打长鸣的鸡等等这些玩物,很失皇家礼仪。

废黜帝位

刘贺即位后,与朝廷当中霍光等掌权者发生权力争夺且日渐显著。在霍光主导下,与朝廷其他掌权者一致同意剥夺刘贺的皇位。刘贺即位27天后被废,回山东继续当昌邑王。霍光此时选中了前皇太子刘据唯一幸存的孙子刘病已(又名刘询,前91年―前49年),让他继承皇位,这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史书记载,刘贺被废的主要原因是荒淫无度、行为昏乱,“恐危社稷”......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对于被废的刘贺而言,历史的记载免不了有丑化渲染的成分。

刘贺七宗罪

关于刘贺的荒唐事,最集中的展现是当时的丞相杨敞写给上官皇太后的奏书。在这份奏书中,杨敞罗列了刘贺的七宗荒唐事。

1、刘贺在受诏书前往长安主持汉昭帝丧葬之礼时,并无悲哀之心,废弃礼义,在路上不肯吃素,还派随从官员掳掠女子,用有帘幕遮蔽的车运载,在沿途驿站陪宿。到长安后,刘贺被立为皇太子,仍经常私下派人购买鸡、猪肉食用。

2、刘贺接受皇帝印玺,回到住处,打开印玺后就不再封存,还派侍从手持皇帝符节前去召引昌邑国的侍从官、车马官、官奴仆等二百余人,与他们一起居住在宫禁之内,肆意游戏娱乐。

3、汉昭帝的灵柩还停在前殿,刘贺搬来乐器,让昌邑国善于歌舞的艺人入宫击鼓,吹拉弹唱,演戏取乐;又调来泰一祭坛和宗庙的歌舞艺人,遍奏各种乐曲。

4、刘贺驾着天子车驾,在北宫、桂宫等处往来奔驰,并玩猪、斗虎,擅自调用皇太后乘坐的小马车,命官奴仆骑乘,在后宫中游戏。

5、刘贺在宫中与一个叫蒙的宫女等淫乱,还下诏说:“有敢泄漏此事者腰斩!”6、刘贺取朝廷赐予诸侯王、列侯、二千石官员的绶带及黑色、黄色绶带,赏给昌邑国郎官,及被免除奴仆身分的人佩带,将皇家仓库中的金钱、刀剑、玉器、彩色丝织品等赏给与其一起游戏的人。

7、刘贺与侍从官、奴仆彻夜狂饮,酒醉沉迷,在温室殿设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于夜晚单独接见其姐夫昌邑关内侯,尚未举行祭祀宗庙的大礼,就颁发正式诏书,派使者携带皇帝符节,以三牲大礼前往祭祀其父昌邑哀王的陵庙,还自称“嗣子皇帝”。

流放南昌

被废后刘贺被送回原封地,保有昔日王家财物,但朝廷废昌邑国为山阳郡,刘贺被配给汤沐邑二千户,刘贺的四位姐妹也各被配给汤沐邑千户。

前64年(元康二年),朝廷与山阳郡太守张敞书信往来,要求对刘贺生活起居、往来人士等进行密切监控。

前63年,汉宣帝册封刘贺为海昏侯,要求他前往豫章郡的海昏县(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北部)就任,食邑四千户,后因故引咎削户三千。

根据地方志记载,汉海昏县隶属汉代豫章郡,主要分布在鄱阳湖西岸,包括了今日的永修、武宁、靖安、安义和奉新5个县大部分范围。另据1986年版的《永修县志》解释,高帝时海昏县治在今吴城镇芦潭西北数华里。如今在永修县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民谣:“淹了海昏县,现出吴城镇”,似乎是说海昏县在鄱阳湖的演变中湮没的。经历600多年后神秘消失的海昏县古城踪迹到底在哪,只有寄希望于考古发现了。

神爵三年(前59年)九月乙巳,刘贺去世。

在他死后不久,因他的儿子刘充国、刘奉亲皆相继去世,朝廷决议不再让人继承海昏侯这个爵位,并且颁布国除诏书,由此海昏侯国一度被废除。后在初元三年(前46年),汉元帝册封他另一儿子刘代宗为海昏侯。

人物评价

汉书载称刘贺在位27天期间总共干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一天41件,也就是他每小时犯下一件以上的错误。

墓葬

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丰富,是历史文献以外能用于考察刘贺生平事迹的重要资料来源。该墓位在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墎墩山。自2011年开始发掘至2015年底,已出土金器、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竹编、草编、纺织品和简牍、木牍等各类文物近2万件。

2016年3月2日,考古学家通过玉印、墨书金饼以及奏章副本署名等证据,确认该墓墓主为刘贺。

该墓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保存完好,是西汉王公贵族的墓园当中少数被完整保留至今的案例之一。在墓中,刘贺的遗体长期受到被红壤等物质包覆的影响,因此打开其棺木仔细检查后主要只找到其部分牙齿,以及残留在腹部位置的(疑似)香瓜种子。其遗体周围有许多做工精细的玉制品。考古人员根据刘贺部分遗骸推算出遗骸长约173-183厘米。

其陪葬品包括大量造型精细的黄金制品、烹煮及仪式等青铜器皿,而且保有大量书写经学及正式书信往来内容的竹简残片、成套的编钟及编磬等。

博物馆

2024年5月18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许逊

概述

许逊(239年—374年10月6日),字敬之,晋代著名道士。据地方志记载:吴赤乌二年(239年),许逊生于南昌县(今属江西)长定乡益塘坡村(今罗家集慈母村),祖籍河南汝南郡。

太康元年(280年),曾一度于晋出任旌阳(今属四川)县令。元康元年(291年),许真君看到八王之乱国家搞得乌烟瘴气,于是弃官隐退到江西西山定居,时年52岁。

大兴元年(318年),许逊年高80岁,当时江西、湖南等地洪水泛滥,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很大损失。许逊关心人民疾苦,一面考察农业生产、一面亲自考察水源,组织百姓兴修堤坝,总结推广治水经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大大减轻了鄱阳湖周围各县的水患。因此许逊就成了人民心目中能制伏蛟龙的神人,时人称许九郎、许旌阳。

宁康二年八月十五日(374年10月6日),逊仙逝,享嵩寿136岁。他的宗族和乡民为了供奉他而建立了“许仙祠”,在民间信仰上被视为江西的乡土神、水神。

在道教,许逊被净明道、闾山派等教派尊奉为祖师,因此还被尊称为许真君、许天师 、慈济真君、旌阳祖师、感天大帝等尊号。

学道原因

许逊为晋代著名道士。字敬之,南昌(今属江西)人,《十二真君传》又说他“本汝南人”。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许逊于吴赤乌二年(239年)正月廿八日降生,母先梦金凤卸坠于怀中而有娠。祖父和父亲都世慕仙道。据道书记载,他少年时曾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不顾自己的箭伤,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其子而死。许逊怅然感悟,遂折弓弃矢,锐意修道。

修道

许逊聪明颖悟,博通经史,明晓天文,地理,音律,五行,谶纬之书,尤其喜好神仙修炼之术。传说许逊曾为旌阳令,故又称“许旌阳”。据说他曾师事著名道士吴猛,修学道法;曾择西山之阳逍遥山,以修炼为事。后举为孝廉,任旌阳令,治政廉简,大施利济,吏民悦服,时人感其德化。后见晋室纷乱,乃弃官东归,遨游江湖,在豫章地区传播孝道。据说曾拜谌母为师,道法高妙,豫章各地多有许逊鬭蛟斩蛇,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据说曾求得太上灵宝净明法,被尊为净明道派祖师。后乃归隐西山,精修不懈。

成仙

至孝武宁康二年(374年),许逊已一百三十六岁,八月朔日,有仙人自天降,曰:“奉玉皇诏,授子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八月望日,举家四十二口,同日拔宅升天,鸡犬随之。宋徽宗敕封“至道玄应神功妙济真君”,证位为“天枢使相”,为天府四相之一。又升观为宫,赐额为“玉隆万寿宫”(在今江西南昌西山)。

《十二真君传》说:兰公传孝道秘法,别有宝经一帙、金丹一合及铜符铁券,得之者唯“高明大使许真君”。《太平广记》卷六二〈女仙七〉〈谌母〉条引唐代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称谌母告诉吴猛、许逊说:“世云昔为逊师。今玉皇玄谱之中。猛为御史,而逊为高明大使,总领仙籍五品已迁。又所主十二辰,配十二国之分野。逊领玄枵之野,于辰为子;猛统星纪之邦,于辰为丑。许当居吴之上,以从仙阶之等降也。”

南宋白玉蟾《修真十书》《玉隆集》卷一称“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许君”,《太上净明院补奏职局太玄都省须知》题录“高明大使神功妙济真君许旌阳释”。道教的雷部诸仙,其中有“雷霆泰省主事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许逊许真君”。道教的祖天师宝诰,称“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雷霆泰省天枢伏魔上相至道玄应神功妙济掌九天司职太乙定命注生真君”。道教的符箓,有九天髙明大使神功妙济真君驱瘟遣疫消灾真符。

净明道

南宋绍兴年间,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逊授《太上洞玄灵宝飞仙度人经法》、《净明忠孝大法》等。元朝时,道士刘玉用“净明”作为教派名称,主要经典为《净明忠孝全书》,并奉许逊为祖师。

相关宫观

中国:西山万寿宫铁柱万寿宫

台湾:桃园大园仁寿宫。

人物格言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进一步想,有此而少彼,补东而缺西,时刻忧愁。退一步想,良田万顷,一日止食米一升;大厦千间,一夜止眠地八尺。一升八尺,受用不久,多何用乎?

计较为自身,死后何曾到手中?计较为儿孙,儿孙自有儿孙福。

家财数百万,阴功无丝忽。积下与儿孙,未必能保守,转世变畜生,儿孙替不得。

《转轮歌》曰:畜生本是人来变,人畜轮回古到今。不见披毛并戴角,劝君休使畜生心。百年世事有天罗,休把心机太用过。富了又贫贫又富,江河成路路成河。良心自有良心报,奸狡还须奸狡磨。莫道苍天无报应,十年前后看如何?

许真君旌阳宫斩蛟传

作者:冯梦龙 明

诗曰:

    春到人间景色新,桃红李白柳条青。

    香车宝马闲来往,引却东风入禁城。

    骊剩酒,豁吟情,顿教忘却利和名。

    豪来试说当年事,犹记旌阳伏水精。

- 阅读剩余部分 -